【类别】传统医药

【地区】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

【简介】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以火烧灼之意。先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艾灸疗法。关于艾灸,史书《左传》中有记录。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条,“达”指针刺。这段文字是说,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类遗书中,尚有我国首部人体穴位艾灸图谱《灸法图》和《灸经明堂》,其作者及成书年代虽难以确定,但据文体和内容来看,多为唐代或以前的作品。可惜的是上述敦煌卷子均被劫往国外,目前分别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敦煌吐蕃医学原件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全卷452行,是我们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在《本草》中有关于艾叶的性能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说明艾叶具有广泛的作用,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


敦煌艾炷的制作,一般是在每年的秋天选择吉日采艾。先将采好的艾分成艾绒和艾茎,后再用荨麻和艾茎一起点燃烧成炭灰,最后撒入艾绒,制成艾炷。艾灸按穴位操作时一般用三个艾炷,第一艾炷燃至大约三分之二时点燃第二艾炷,第二艾炷燃烧至三分之二时点第三艾炷,依次循序,要做到热力不断,灸时火热要均匀,灸痕四周略起细小水泡,无疼痛感,说明灸法得当。


对于一些病痛来说,艾灸有着非常好的治疗和调理功效,虽然在施治的过程中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省钱省时省力见效快”,在当下,几乎没有副作用的艾灸,已经成为治病和养生的新宠。据了解,敦煌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和适应调节的能力,相对于其他治疗手段,具有无创性、简便易行、成本廉价、不良反应较少等优势。

上一篇:【传统医药】邓氏中医正骨疗法(酒泉市)

下一篇:【非遗故事汇】《瑞昌竹编:绿青蛙工艺篮》——国家级传承人:田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