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王嘉良.jpg

王嘉良1939年出身于缂丝世家,9岁时就跟着父亲学缂丝,16岁,随父进入苏州市刺绣合作社缂丝小组,专业从事缂丝,成为社里年龄最小的职工。1959年,王嘉良被下放回到陆慕,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重操旧业,1979年到吴县缂丝总厂担任技术指导。

王嘉良1939年出身于缂丝世家,9岁时就跟着父亲学缂丝,16岁,随父进入苏州市刺绣合作社缂丝小组,专业从事缂丝,成为社里年龄最小的职工。1959年,王嘉良被下放回到陆慕,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重操旧业,1979年到吴县缂丝总厂担任技术指导。

当时在吴县缂丝总厂,王嘉良接到一个活,客户要求做成两面不同的缂丝作品,这在缂丝几百年的发展史上可谓从未见过,厂里的老缂丝师傅们都不会,年轻的王嘉良初生牛犊不怕虎,果断地接下来这项任务。

可是任务接下来之后,王嘉良却有点“后悔”了,在缂丝技艺上想创新,远没有那么简单,刚开始,他用两层布来织,中间夹空,做成了两面秀的效果。然而对此客户并不满意,并要求只能用一层布,织出两面不同的图案。王嘉良绞尽脑汁,反复试验,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终于自创了三异针法,三异针法一面用的是金线,另一面是用银线;两面的图案完全不同,王嘉良成功发明了三异缂丝。

如今,缂丝是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绣技艺,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品质,但是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粗制滥造的廉价产品,误导了民间对缂丝价值的认识,懂行的人少之又少,对一幅缂丝精品动辄十几万的价格也不以为然。

王嘉良2.jpg

缂丝自古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之称,它是以蚕丝为原料,以“通经断纬”的技法,使织出的花纹图案像镂刻一样,故亦称“刻丝”和“克丝”。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唐代时技艺已登峰造极,一幅上等的宫廷缂丝作品,已能使用纯金线、纯银线、孔雀羽毛等多种名贵的材质进行交汇缂织,巧夺天工。南宋时,都城南迁,很多能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到明清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这个时期,缂丝为帝王御用,为皇室所垄断,皇帝的新衣大都由苏州缂丝艺人进奉。

王嘉良3.jpg

与其他的丝绸工艺品相比,缂丝不但可以用作鉴赏收藏,实用性也非常强。由于它的特殊工艺,它还可以用来制作成服饰、手卷等制品,服饰缂丝的强度高于其他丝绸类工艺品,历代存留至今的丝绸艺术品,应该说缂丝保存得最为完好。另外,缂丝的赝品极少,因为仿制实在是太难了。要造假缂丝作品,成本和难度比任何工艺品要大得多。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就包含上千种渐进色,需高级技师耗费数月的时间方可完工。这几年在拍卖市场上,缂丝作品很受关注,比如2004年中国嘉德春拍中,《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古代缂丝作品中最长的一件艺术品,拍到了三千多万元,2008年《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以七千多万元成交。


上一篇:【传统技艺】 苏州漆器制作(苏州市)传承人:林怡

下一篇:【大洋洲·澳大利亚】威兰德拉湖区Willendra Lake Distr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