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兴盛于唐,传承千年。唐三彩烧制技艺今年被评为西安市非遗项目。那么,传统技艺的唐三彩是如何制成的呢?今日记者来到唐家寨村,这个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李建鹏介绍并展示了泥土如何变成五彩斑斓的唐三彩。

一间间的制作室里,匠人们在制作不同的工序。52岁的李建鹏告诉记者,第一道工序是比较重要一步,称为塑形或雕塑。比如想做一个唐三彩马,就先要雕刻出一个马,然后将它分解、翻出不同部位的石膏模具。“一匹小马就要六七个模具,四条腿就是四个模具,还有身子是两个模具……” 李建鹏说越大的唐三彩模具越多,制作周期和难度越大。

记者在一间制作室看到,桌子上砖头厚的模具凹下去形成半匹马的形状。另一边有匠人在将准备好的陶土塞进磨具,挤压之后,两块压在一起,就形成空心的泥马身子。这是第二道工序,用模具制泥胚。不同部位结合在一起打磨好接缝处之后,开始根据泥胚大小进行第三步的晾晒。“短的7天,长的15天。必须要阴干,然后开始进窑进行第一次烧制。” 李建鹏说第五步也称为素烧,古法是在柴窑中用上千摄氏度的高温进行烧制,黑褐色的泥马,烧出来就是瓷白色,质地大变样。

另一间上釉的制作室内,整齐排列着各种等待“上色”的马俑和人俑。一盆盆黄红色的釉色,是以红丹、石英为底,加上不同色料调制成。唐三彩最神奇的就是这一步,“看起来颜色一样,可是配比其实不一样,烧出来颜色各不相同。”李建鹏说即使是上了同一个釉色的一批马俑,烧出来整体差不多,但釉色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这是因为第二次烧制过程中,釉的流淌迸发导致纹路不同,所以挂彩幅度不同。“这次烧制是整个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成败就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称为唐三彩“烧制”技艺。

经历了上釉和烧制之后,如果是人物俑要进入第八步的人物开脸,也就是用笔画出面部。“人物俑的脸部是空白出来的,不上釉的,因为釉会流淌。”其他类型则进入最后一步的打磨或做旧。

李建鹏从事唐三彩烧制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他的师傅也已经90岁了。记者在这里还看到不少国宝级唐三彩文物的复制品。这些年来,他也给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地制作过要求更高的文物复制品。如今,唐三彩各个环节的制作匠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他希望能够通过非遗的申请成功,引发更多人对这个技艺的重视。


上一篇:【湖南·传统音乐】常德汉剧音乐(国家级)传承人:李少先

下一篇:【民间文学】徐文长故事(浙江省绍兴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