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闽西客家船灯(龙岩市)

上杭地处汀江中游黄金地段,境内汀江水系纵横交错,居住在这里的民众极大部分是来自中原的汉族人,后被称为客家人。在近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创造了璀灿的客家文明史,客家船灯就是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升华的产物。

客家船灯在上杭民间流行有250多年历史,在湖洋镇最为普及,别具特色。

船灯的制作:以竹篾或木条制成一个长约3米,宽约1米余的船形骨架,中间扎成一座四方立体如同画舫、内能站人扛船体的船舱架,然后将船体蒙上白布,以遮盖船内人员脚掌。画舫舱架,也以白布或彩纸粘贴,整个船体十分精致美观。                          

传统的船灯一般由三人协同表演,一人藏在船舱中扛彩船,船头有艄公(丑),船尾有艄婆(旦)作划船动作,有时艄婆也打肩花,边划边表演,内容多为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三人协同表现江上行船的艺术效果,小船在江上行驶,随着江面变化表演上滩、下滩、拉船、划桨等动作,中间有插科打诨,唱曲唸白等。音乐曲调一般是奏《八板头》为引,演唱《渔家乐》及《剪剪花》《螃蟹歌》《卖杂货》《十杯洒》等民间小调。现代船灯表演形式依旧,但往往老曲套新词,唱的内容为宣传中心工作,计划生育,农村新面貌等,结合农村实际,加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情风俗、政策法规的宣传,不断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上杭客家船灯不论其表演风格还是音乐小调的韵味均体现出中原文化的光芒,它既有中原“绝旱船”的表演方法,也有“二人转”的轻松幽默,又不失江南缠绵悱恻的音乐曲调风格,是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升华的文艺品种,它不仅观赏性强,道具、表演、小调均美仑美奂,形象生动,它还是研究中原文化在客家民间中的传承、发展不可多得的素材。

客家船灯在上杭仍然广为流行,但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参与此项活动的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一代,特别是男青年,基本上不参与,不喜欢。加上创作人员缺乏,演唱曲调较为混乱,表演上也较为粗糙,引起不少民俗工作者的担忧,也给船灯表演的传承、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林菊芳,女, 1963年出生,上杭县湖洋镇漱溪村人。1982参加上杭县漱溪村文艺宣传队,跟随客家船灯传承人胡善明学习客家船灯。客家船灯类似北方的“跑旱船”,但内容更丰富、表演更细腻。林菊芳勤学苦练,表演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受是群众的一致好评。过去船灯有固定的传统词曲如《渔家乐》《上滩曲》《下滩曲》《拖船曲》及一些民间小调。林菊芳大胆创新用老曲套新词,宣传中心工作,计划生育等,形成了新的表演形式,受到大家欢迎。在2009年、2012年上杭县文艺汇演中获金奖。2014年成立湖洋之春艺术团,林菊芳任团长,她和湖洋之春艺术团的同事一起传承、研究、创新、发扬闽西客家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