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二合半班”是金华、衢州等地区流行的婺剧戏曲班社之一。所谓“二合半班”,是指兼唱昆腔、乱弹和徽调的戏班。所以被称为“二合半班”,是因为按习惯规定,“三合班”要会演昆、乱、徽各十八本大戏,但有些戏班初创期演徽戏时大多只能演九本徽戏,故称为“二合半”,不能称“三合”。还因高、昆、乱“三合”比昆、乱、徽“三合”的地位高,“二合半班”便多少有点贬义色彩。
最早的昆、乱、徽“二合半班”出现在嘉庆年间。鼎盛时期则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徽戏在金衢地区推衍以后,一部分“三合班”弃高腔而不演,而演徽戏,就成了“二合半班”。“二合半班”的代表班社是衢州地区的江山婺剧团。江山市婺剧团前身是汤溪“五恒剧团”。1958年底该团迁入江山,始称江山县婺剧团。五、六十年代,剧团整理排练了优秀传统剧《三请梨花》、《双合印》。1963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指导下,又排练了《双阳公主》,剧团的演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中《三请梨花》于1960年由上海电视台作实况转播、录音、灌唱片,下半年晋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
1963年《三请梨花》应邀再次赴上海演出,在演出的一个多月里,场场爆满,轰动了上海戏剧界,得到了有关领导和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从而确立了该团在全省专业剧团中的地位,同年《血榜记》实况录象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据初步统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江山婺剧团先后在省举行的专业剧团大型文艺调演中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近六十个,地(市)级一、二、三等奖七十多个,为我市的文化事业赢得了荣誉。其中:1959年,现代戏《松林斗虎》参加省汇演获演出一等奖,同年上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并由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排演了《桃花湾的娘儿们》、《仙桃恋》、《江郎与须女》、《江山本色》等创作节目,参加全国、省文艺会演获得广泛好评。
江山市婺剧团表演上有许多特技技巧,其中的“变脸”、“耍牙”是该团所特有。“变脸”技巧在我国戏曲艺术中有多种表现手法。而婺剧“变脸”特技风格在全国剧种中实属罕见。婺剧变脸可分自然变脸、抹脸、扯脸三种。自然变脸是通过演员的吸气技巧来进行的。表演时,演员脸上淡淡的抹一点红色,基本保持本来肤色。在“临江会”一剧中,周瑜当他得知又中了诸葛亮的妙计,脸色立即变红,又由红变紫;眼看刘备已安然过江,顿时由紫慢慢地变青;口吐鲜血后,再从青又变成灰。《临江会》是婺剧前辈艺人申爱风的看家戏,“变脸”是她多年苦练成功的特技之一。
耍牙是婺剧花脸特技。用猪大牙两至四枚(牙长约二寸,取350斤以上大猪的下巴骨牙磨制而成),放在嘴里,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动力,使牙时而露出,时而收进,时而上翻又下呲,如虎狼之獠牙。耍牙动作变化多端,能突出刻划人物的凶恶狰狞性格。如《破洪州》中的白天佐,《精忠记》中的粘罕等均用此技。
近些年来,变脸、耍牙等特技技巧由于种种原因已处于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