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dc0860b57d49d16a.jpg


我国的戏剧早在汉唐时代就有了较大的发展,1972年四川郫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就生动地记录了七个脸戴面具、头戴巾帽、身着有别于当时人物的服装,手执兵器翩翩起舞的造型。可见,不论当时它叫做什么,盔头制作技艺在汉朝时就已存在。

  其次,盛唐时唐明皇李隆基大型歌舞,在出土的众多文物、陶俑、玉器、瓷器、国画都记录了头戴盔帽、身着华服歌舞升平的景象,这也是盔头制作技艺源远流长的一个论证。也有人认为盔头制作是自清朝开始,各持己见,无从考证。


“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在京剧鼎盛时期,加上各地方剧种中盔甲的种类约为500种,现在常用的不足200种。

  按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实际应用来划分,盔头可分为冠、盔、帽、巾四大类。按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来分,可分为硬胎与软胎。

  冠:为帝王、娘娘、贵妃在正式场合佩戴,如九龙冠、紫金冠、凤冠、如意冠等。

  盔:文官武将所佩戴的军盔,一般为正式场合或行军、战场上佩戴,如相貂、金貂、文阳、扎金盔、荷叶盔、帅盔、夜奔盔(林冲专用)、木兰盔(木兰专用),旦角的老旦盔、蝴蝶盔、女帅盔、七星额子、赛盔(昭君专用)。

  帽:用途最广,君臣百姓正式场合的礼貌与日常生活中的便帽统称为帽。如王帽、侯帽、纱帽(分尖纱、圆纱、改良纱、相纱等)、花软罗帽、硬素罗帽、猴软罗帽、毗罗帽(僧帽)等。

  巾:臣子、百姓所戴礼帽及便帽,其形制与帽不同,多为软胎,有的在帽后缀有飘带。如小生巾、员外巾、相巾、文生巾、武生巾、八卦巾、老人巾等。

  盔、冠、帽、巾四种盔头中,盔、冠、帽多属硬胎,盔头制作技艺的精华集中表现在硬胎盔头和砌末上(砌末是京剧所有道具的统称)。

  硬盔又分定套与活套。定套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开搭配,如凤冠、罗帽等。活套是指盔头的各部分可以拆开,搭配使用,如大额子加扎巾称为“扎巾额子”,如搭配太子管则称“紫金冠”。拆开的两部分分别叫额子和帽(或冠和盔),额子上的连接处称为题额,帽胎上的插口称为“盼”。

  软胎多以丝绸、绣缎、毛毡等为原料,加工工艺可分为叠胎(用布等材料缝制出造型)、瞒活(用丝绸、绣缎等华丽材料将造型包装好)、沿口(用一些小条形图案在帽子前沿做装饰)。软胎盔头的特点是质地柔软、轻便、外观华美。

t01476989398df53e74.jpg


t01fdb69630e67852ca.jpg


t01b3a97542536bc309.jpg

上一篇:【内蒙古·民间文学】敖汉旗传说故事(区级)

下一篇:【内蒙古·传统音乐】蒙古族呼麦(世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