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_副本.jpg

 

在伊春林区曾流传着一种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民间曲艺——东北大鼓(江北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在群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和促进了其他艺术的发展。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生存出现危机。为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瑰宝,我市对其进行了发掘、抢救、保护和弘扬,使这一从诞生到发展历经百余年沧桑的民间艺术,再显悠扬古韵,焕发勃勃生机。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因地域、民俗和风土人情的不同,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到了黑龙江分为“江北派”和“下江派”。而东北大鼓“江北派”则是由该派著名艺人黄连江为首的黄氏家族带到伊春林区的,因其融合了其他门派的艺术特点,并不断汲取东北民歌小调及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衍生出一种独具东北特色的说唱形式,最终形成自己的流派。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唱词的基本形式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还有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等小调为它的辅助唱腔。

东北大鼓“江北派”的曲目繁多,据统计,长篇大书有《银合走国》、《五代残唐》等100多部袍带书;中篇书目有《杜十娘》、《白蛇传》等20余种;短篇有《忆真妃》、《黛玉悲秋》等近30个子弟段;有《单刀会》、《草船借箭》等近30个“三国”段;还有现代曲目《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数十段。随着伊春林区经济建设和文艺事业的发展,我市曾建立曲艺团,培养了一大批“江北派”东北大鼓演员,使东北大鼓的这些曲目在伊春地区传播起来,“江北派”东北大鼓艺术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根据艺术发展的规律和时代的要求,创作出了许多既符合东北大鼓的板式,又不离原味的唱腔,不仅丰富了东北大鼓的曲牌,更完美地塑造了书中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贴切、更丰满,对发展龙江剧和东北地方戏(二人转)的唱腔艺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后期由于多种原因,东北大鼓“江北派”的发展又走入低谷。

如今,东北大鼓的传承在我市已举步维艰,虽然有以黄庆知、陈淑梅、齐凤珍、邢寿山、黄文波、黄文敏为代表的传承人,但能在舞台上演出东北大鼓“江北派”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老一辈民间艺人或谢世或退出舞台,有的没有传承人;一些艺人或演员改行;市戏曲剧院没有东北大鼓演员。虽然群众非常喜欢这种艺术形式,但因人才的匮乏难以满足要求,许多书目无人去唱。而当前我国曲艺界,东北大鼓的研究者较少,出版的音乐理论专著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保护该民间曲种更显重要。2009年6月,由我市申报的东北大鼓(伊春东北大鼓)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上一篇:【黑龙江·传统舞蹈】朝鲜族农乐舞 (省级)

下一篇:【黑龙江·传统舞蹈】朝鲜族长鼓舞 (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