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导读

文章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并运用具体案例来详细阐述互联网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及影响。


非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传统智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社会文化多样性、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助于维护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非遗,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数字化时代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数字化技术使得非遗的保存、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数字化可以将非遗的形式、技艺、历史背景等信息进行全面、立体化地记录与呈现,打破时空限制,使得非遗的传承工作更具可行性和广泛性。其次,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非遗的传播和推广。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数字化渠道,非遗作品和表演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和参与,提高了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数字化时代也给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化技术的使用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与设备支持,而并非所有非遗传承者都拥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这需要强化相应的培训。数字化时代面临版权保护难题。非遗的数字化记录和传播必须注意保护原作者和传承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出现盗版和不正当使用。

数字化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扶持力度,推动相关机构和人才的培训与发展。另一方面,非遗传承者也应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将非遗的精髓传承给更多的人,与时俱进地推动非遗的发展。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护非遗的数字化作品的版权。



二、互联网与非遗的结合

(一)互联网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途径

数字化时代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可能性。传统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常常面临着地域限制、信息传递不畅、资源沉淀不足等问题,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和传统框架,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巨大变化。

首先,互联网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通过互联网,非遗项目得以跨越地域限制,将其传统技艺、文化内涵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各地非遗项目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途径,向公众推广传统技艺,展示非遗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同时,互联网也为非遗项目提供了在线展览、演出、培训等便利。

其次,互联网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血液。传统的非遗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傅对徒弟的口传心授,但这种方式有时受限于传统的地理和时间限制。互联网的出现使得非遗传承可以通过在线教学、远程培训等方式进行。无论是通过实时视频教学还是通过录播教学视频,互联网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更开放、便捷的途径。非遗传承者可以借助互联网与更多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与互动,使传统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对其所带来的现实感和趣味性好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满足人们对于个性化渴望的前提下,巧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剪纸艺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也是一种传播它的好方法。浙江大学彭冬梅主持的《以剪纸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技术研究》,从众多的剪纸作品中提炼出最基本的元素符号,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起基础元素库、符号库、图型库。同时根据系统设计的思路和使用方法等,对剪纸艺术设计软件的组成与效果进行了研究,为剪纸软件系统的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使用电子计算机系统,然后运用剪纸艺术的某些要素,如剪纸工具、剪纸图案、纸张等,使人们可以通过虚拟互动系统,在真实世界里进行剪纸活动,这在满足了人们兴趣的同时,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剪纸艺术。很多的剪纸艺术博物馆主要是对于剪纸艺术的文化和历史等相关信息进行展示和传播,大部分的游客经历了太多这种形式,觉得过于乏味。如果将虚拟交互式剪纸系统在剪纸艺术博物馆中使用,在增强了游客游览活动乐趣的同时,也达到了传播和保护剪纸文化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课堂中,也可以利用虚拟交互式剪纸系统对学生们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趣味中学会剪纸,成为剪纸艺术的继承人。

(二)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首先,将数字技术运用于非遗保护,可以使非遗项目的档案数字化。非遗项目的相关材料和资料可以被数字化并储存于数据库中,方便保护和管理。这不仅有助于保护非遗项目的珍贵信息,还可以为非遗项目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便利。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可以确保非遗项目的信息得以长期保存,并能够被更多人共享和利用。

其次,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借助于诸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非遗传承者可以将传统技艺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通过虚拟体验感受非遗项目,甚至可以与虚拟传承者进行互动学习。这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原来的皮影戏,都是在茶馆或者大街上,由一些老艺人借此展示一段有趣的故事。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我们在各个视频平台也能观看到皮影戏。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皮影动画,既能达到逼真的效果,又能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我们完全可以突破皮影这一传统艺术的厚重,并赋予其更多的现代元素。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使皮影等非遗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亳无疑问,利用全息技术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播,有利于加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推动全球多元化发展,为区域文化的复兴提供“天时之机”。


三、互联网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

(一)提高非遗的可见性与可访问性

我们需要从数字化保存、建立档案、宣传推广、培训教育和创新开发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综合施策,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的魅力,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要将非遗文化宣传写在人们每天都能看得见的地方——互联网。

(二)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鼓励社区参与、加强跨界合作、推广教育活动、打造特色品牌以及加强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措施。教育是促进传承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发展非遗要依靠新生力量。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增强非遗的教育与普及

通过将非遗内容纳入中小学及高校的相关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非遗知识,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责任感。青年人是非遗传承的重要主体,通过组织培训项目等方式,鼓励青年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强国际间的非遗交流与合作,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展示和推广非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增强非遗的教育与普及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入手,全面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今社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互联网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版权问题

互联网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确实带来了一些挑战,数字版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非遗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活态性、民间性、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给数字版权保护带来了难题。

非遗文化是无形的,需要通过表演、工艺品等形式来表现。这种无形性使得非遗资源的数字版权保护面临难题;非遗文化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这种传承方式使得非遗资源具有了公共性和共享性,与数字版权保护的独占性和排他性相冲突。非遗文化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具有活态性。这种活态性使得非遗资源的数字版权保护面临不断变化的法律风险。非遗文化主要源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这种民间性使得非遗资源的数字版权保护难以得到足够的法律支持和保障。非遗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这种多样性使得非遗资源的数字版权保护需要面对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法律问题。非遗文化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性使得非遗资源的数字版权保护需要考虑地域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为了迎接这些挑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资源的数字版权保护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保障和支持;需要加强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数字水印、版权标识等方式来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数字版权保护;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数字版权保护意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资源的重要性和数字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二)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信息获取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

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而言,数字鸿沟的存在意味着一些地区或群体可能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无法有效获取和分享非遗相关信息。这可能导致非遗资源的流失和遗忘,影响非遗保护和传承。

为了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政府应该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接入速度,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应该注重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数字素养和信息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还应该鼓励企业和机构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遗资源的记录、保存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的魅力。


五、结 语

互联网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的数字版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其次,需要加强技术手段的运用,例如数字水印、版权标识等,以加强对非遗资源的保护。同时,还需要注重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数字素养和信息素养。此外,应该鼓励企业和机构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遗资源的记录、保存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的魅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的数字化保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数字格式,实现长期保存和传播。未来,数字化保存将更加普及和深入,包括录音、录像、数字化修复等方式,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非遗来源于民间,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未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将更加注重社区参与,通过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社区参与的方式可以包括组织非遗活动、开展非遗传承培训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在保留非遗核心元素的基础上,未来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将更加注重创新发展。通过引入新的创意和技术手段,推动非遗的现代化转型,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创新发展的方式可以包括跨界合作、融合非遗与时尚、设计等领域,开发出更具创意和价值的非遗产品和服务。

跨界合作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跨界合作的方式包括与旅游、教育、艺术等领域合作,共同开展非遗项目和活动,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交流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展示非遗作品等方式,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做法,提升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水平。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数字化保存、社区参与、创新发展、跨界合作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大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作者:王雁,文学博士,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师,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薛依珊,张曦,李雨欣,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生)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3期

原标题:《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创新》



上一篇:【非遗动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铁岭市非遗夜校成果汇演

下一篇:【非遗动态】中榛阁榛子亮相“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虎山长城系列公益惠民文化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