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IMG_8348.JPG


  辽河有二源,东源称东辽河,西源称西辽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 辽宁四省(自治区),两源在铁岭昌图汇合,始称辽河,全长 1345 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辽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并形成特色的辽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为激活沉睡辽河沿线已久的“文化遗存”,探索辽河沿线非遗文化资源的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23年1月8日,由铁岭市商务局、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铁岭市银州区人民政府主办,银州区商务局、银州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铁岭外研传媒有限公司 (非遗网)、哥伦布广场承办,“首届辽河非遗论坛暨2023辽河非遗年货大集”将在铁岭举办。本届论坛以“辽河非遗文化”为主题,口号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论坛和大集会更好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探索了非遗与乡村振兴协同之路,非遗与教育科技融合之路,非遗与知识产权共进之路、非遗与一带一路同行之路、非遗与中华文明传承之路。


2 非遗专家 马文辉致辞.jpg


原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先生书面致辞


  首先对“首届辽河非遗论坛”的隆重开幕表示祝贺。珍贵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它是生命的记忆、智慧的源泉、文化的基因、是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脉与灵魂!辽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代表原始农业的兴隆洼遗址、红山文化、夏家店遗址、新乐遗址等,这些遗址及人文景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辽河跨经4省,是流动的文化,据统计,在列入国家级非遗3610项目名录中,河北省有162项、内蒙古有106项、吉林省55项、辽宁省76项,缕清辽河流域非遗的现状及传承脉络,对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都很有意义。同时,这也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项巨大探源工程。
  首届辽河非遗论坛由铁岭市商务局、铁岭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银州区人民政府率先发起,通过非遗,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协同之路、非遗与教育科技融合之路、非遗与知识产权共进之路、非遗与一带一路同行之路、非遗与中华文明传承之路,同时发布辽河流域非遗榜单。这些都是很好的创意,我们坚信并期待论坛取得丰硕的成果。


IMG_8386.JPG


铁岭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辉致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辽河是铁岭的母亲河,在铁岭开始称为辽河,几千年的岁月,沉淀了丰厚的历史底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辽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铁岭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现铁岭有包括朝鲜族农乐舞、东北二人转、盘索里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研非遗网总部在铁岭。铁岭初步建立了完整的非遗生态,并尝试着建立非遗之城。今天邀请各位专家齐聚一堂,共话非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协同之路、非遗与教育科技融合之路、非遗与知识产权共进之路、非遗与一带一路同行之路、非遗与中华文明传承之路,更是请专家们给铁岭非遗之城把脉。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非遗文化为载体,搭建铁岭国际交流平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世界讲好辽河故事;并以非遗为纽带,深化中外互利合作,助力铁岭全面发展。


IMG_8398.JPG


大连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韩志耀


  在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协同之路主旨演讲中,大连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提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我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多项分布于农村,这是乡村群众文化的主要成分赖以在乡村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中国浓浓的乡土民间文化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关于非遗保护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已经落实了好多年,但是探究非遗与乡村振兴协同之路的思路,已经逐渐成为非遗保护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话题之一了。我的理解是给我们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一个新的理念和使命,确立了文化送下乡的发展目标。提出建议:探索新的非遗创新工艺,拓宽“非遗”多元化工艺产品进入城市和乡村里的市场;提高非遗的科普和意识、加大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认识,探索非遗传统手工艺与时尚、文化、生活相结合的空间;培育非遗乡村产业人才,带动乡民致富脱贫是协和的宏伟目标;“非遗手工艺+旅游”成为振兴乡村的新模式,让小手工艺产业汇聚出大能量;让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产品也登上电商平台,网上购物、网上展览展示,形成乡村振兴新的销售模式,成为特殊的网红级非遗产品。中国有好多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品牌,可以借鉴传承、融合、创新和演绎,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持续涵养乡村文化生态,利用当地闲置集体用房,建成集研学体验、科普实践、传习教学、技能培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非遗基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振兴乡村和发展。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不仅能为更多的村民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还能为乡村长远发展留住人脉;也能通过传承、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壮大乡村经济发展,带动脱贫走向致富。应重视非遗传承在乡村发展,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长远之计,也是唯一的协和之路。


IMG_8444.JP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冯午生


  在探索非遗与教育科技融合之路主旨演讲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冯午生提出:立足教育,理解非遗,通过分析四类数据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10类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的6类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联合国178个缔约国63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中国43项);联合国167个缔约国869个世界文化遗产。)立足教育,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概念,非遗是人类各个民族代代传承的关于生产与生活优质的解决方案(每个时代的非遗都是那个时代最经典、主流、科学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提出:非遗的本质:智慧。针对行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进行时代设计,应用时代最好的科技来解决,随着量变到质变,最终沉淀为时代的行业智慧—非遗。通过案例:“草桥菊花”玲珑枕项目,“民族历史古建筑数字化制作与应用”项目,剖析了北京市大中小幼非遗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应对。


IMG_8529.JP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铁岭外研非遗网创始人 高山


  在探索非遗与知识产权共进之路主旨演讲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铁岭外研非遗网创始人高山介绍了铁岭外研非遗网知识产权历程,外研“五个一”工程:一网(非遗网)、一校(外研非遗学院)、一馆(外研非遗传承馆)、一店(外研非遗体验店)、一园(外研非遗文创园)。 四个辅助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行活动、外研非遗艺术团、外研非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解读了非遗是什么?非遗是什么?小是格物致知,大是赓续文脉。非遗是文化的基因,是科技的基石,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源泉,是生命的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是智慧的化身,是快乐的伴侣。提出:非遗一切活动以法律为依据开展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对比图,建议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非遗企业要有知识产权规划。理解好非遗独享和共享的逻辑关系,未来的非遗产业发展思路才会更清晰。非遗是科技的基石,100年后很多知识产权都会是非遗,非遗传承人和企业提前做好项目资料收集、整理、保护工作,尤其是历史的探究,会有意外的惊喜。非遗企业要知法、懂法、守法。


IMG_8936.JPG


国家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非遗辽瓷代表性传承人 孙天舒 


  在探索非遗与一带一路同行之路主旨演讲中国家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非遗辽瓷代表性传承人孙天舒提出:做拿的出手的辽宁礼物,孙天舒 阐述了辽文化对文化、建筑、艺术、经济、民族风情、宗教等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辽代初年,波斯、大食等国先后朝贡于辽。辽中期继续大力开拓西北边境,“修可敦城”,作为钳制西夏和西北诸部落的军事重镇,维护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此时的草原丝绸之路西段向东最远延伸至辽海,分为南北两线。北道东起于西伯利亚高原,经蒙古高原向西,再经咸海、里海、黑海,直达东欧。南道东起辽海,沿燕山北麓、阴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亚、西亚和东欧。两线在可敦城会合,而后再往西域,通向亚洲腹地。通过辽文化孙天舒提出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融入到人民日用生活中,并介绍了辽瓷未来发展模式。用可以使用的千年文化,做拿的出手的辽宁礼物。


IMG_8589.JPG


辽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王焯


  在探索非遗与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主旨演讲中,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焯分析了文化遗产的政策背景与实践基础;辽河流域非遗文化与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时代诉求和发展路径。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辽河流域一些重大考古发现表明,辽河流域作为东北古文化发展的重心和东北与中原接触的前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自成谱系的文化内涵。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显示了辽河文明也是中国古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依托辽河水系形成的自然地理及生态资源,是辽河文明的物质基础。在自然资源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区域的多元经济形态,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到现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四宝”,从民国时期四大银楼之一的“萃华金店”到四大名鸡之一的“沟帮子尹家熏鸡”,从传唱百年的古渔燕民间故事到朝鲜族农乐舞,辽河文明是辽河流域的文化记忆,充分体现了生活、繁衍于这篇土地的人们的精神追求,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风情、独特魅力和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理念。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繁多,省级项目294项、省级传承人名录198人,76项入选国家级,5项剪纸和4项皮影戏项目以“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的名录捆绑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从国际国内非遗的政策依据和相关实践出发,可将辽河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通过三个特性进行解析:文化记忆的成型性体现在物化价值,是传承辽河文明的资源之本,文字、图片、建筑等物化媒介,具有存储、唤醒、回忆的功能。文化记忆的能动性体现为结构性遗产价值,是辽河文明的功能展现,技艺、仪式、组织文化等可以沟通、重构、获取区域或族群认同,既能促进形成新的内生文化,也会触动经济或社会资源配置的持续变化。文化记忆的约束性体现为政治化作用,是辽河文明传承的关键因素,政策、规划、政府主导的活动等,具有规范要求、引导方向、加速进程的功能。从文化向文明的积淀,从资源到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战略、有步骤、有评估、有改进。最后提出: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表现形式。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是中华民族自立自信自强的根和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既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励中华儿女赓续文明、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让我们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向辽河文明致敬,向中华文明致敬,认真读好、读懂一部部继往开来的“必读之书”,在古为今用中赓续中华文明,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IMG_8623.JPG


圆桌研讨会


  主旨发言结束后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铁岭外研非遗网创始人高山主持圆桌论坛,讨论的主题:辽河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参会的嘉宾有: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副主任尹忠华;琥珀雕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雷;吉林省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冯淑清、辽宁省非遗专家原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馆长研究员金英珠;大连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



IMG_8865.JP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铁岭外研非遗网创始人高山 主持会议


IMG_8642.JPG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副主任尹忠华发言


    尹忠华:非遗保护是一项全新的文化事业,如果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算起,至今已经走过22个年头。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于2008年底,从那时到现在,我们一直奋斗在非遗保护的漫漫长路上。
  “非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细微之处均可见非遗的存在。如果按照行业内专业的类别划分,非遗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一共十大类。截止目前,辽宁共有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94项,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98人,这是比较显性的数据非遗体现。
  若概括辽宁非遗的特色,每一项非遗均有其独一无二的技艺特色,但从整体上来看,可以这么看。首先辽宁是曲艺大省,评书、相声、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盘索里等等曲艺形式丰富、曲艺名家辈出,活跃于铁岭当地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东北二人转,广为人知,不只是铁岭的代名词,也是辽宁非遗的骄傲;其次依托辽宁特有矿产资源的非遗项目也独具地域特色,阜新玛瑙雕、岫岩玉雕、本溪松花石砚制作、抚顺煤精雕刻,所谓的“辽宁四宝”,均已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尤其今天到现场展示技艺的陈焕升,他所代表的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琥珀雕刻——目前全国1557个非遗大中唯一的琥珀雕刻项目,全国唯一在辽宁,辽宁还是有很多特色非遗项目的。民间文学存量大、故事讲述群体庞大,传统音乐的器乐件大、队伍传承实践丰富等等,辽宁非遗还有很多特色。
  今天的“辽河非遗年货大集”选调了很多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不同级别的项目来展示、展演、展销,有单纯卖酸菜的,那就是产品;有用酸菜馅来烙馅饼的,那就是省级非遗海城馅饼,这里的区别在哪儿?非遗需要物质载体来呈现,其核心是完整的技艺流程。这项技艺存续了100年以上,不间断传承至少3代,在同行业中较有影响力等,海城馅饼在全国已经是众所周知,所以同时具备这样的几个条件,也就促成了海城馅饼入选省级非遗的可能性。无论是非遗项目还是非遗传承人的评审和推荐都是非常严格且规范的,毕竟这是很官方的政府行为。我们的多彩非遗还需要更多的普及和宣传,无论是各个媒体,还是各式各样的展示展演活动,都可以让我们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这些习焉不察的非遗技艺,更多的为人民所服务,真正的让传统文化连接我们的现代生活,在最美的当下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IMG_8684.JPG


琥珀雕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发言


    陈焕升:我接着高总的话,说说继往开来,我认为继往就是咱们首先要留住年轻人,开来就是拥抱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年轻人都走了都离开咱们北方的城市,那么我们将面临,古村落逐渐的消失,年轻人在逐渐的往南方走,我们这很多非遗项目就很难延续。我不知道咱们朝鲜族项目传承的如何,是不是年轻人也去南方。我刚在深圳参加完文博会,在深圳的大街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年轻人,很难看到老人。而我们家乡的城市呢,走到马路上想看到的年轻人很少,看到更多的是老人,所以说如何留住年轻人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人没了我们非遗项目也就消失了。你把人留住以后,我们才有机会向往未来,那就是拥抱互联网,你看咱们大型商场也好或者大型超市也好,生存环境都非常困难。但是反过来互联网平台上经营状况就相对较好,虽说不尽善尽美,但仍有发展潜力。我们从深圳的时候我学生,和大多数人都在深圳做互联网上,直播也好、供应链也吧,都做的风声水起。实际上在八年前我们就探讨过关于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的问题,可以说我们是有前瞻性的,虽说当是觉得那个东西可以,但又受种种原因的影响,也就没有及时实施。错过了平台发展的红利期。但现在伴随着直播行业逐渐进入成熟期,人们更愿选择在互联网上消费,所以我们必须拥抱互联网。你只要选对方向,把它做成很好的那种IP,无论你是个人的,还是你作品的,然后把好质量关,通过在互联网的合理运营把它分销出去。所谓的转化,就是大家现在都用数据用财富来衡量项目好坏,就比如说我们这项目每年的零售额会有多少、养了多少人,都有这种数据,但是我觉得如果一味的追逐这些东西的话非遗就变味了,它会让很多人迷失,就是如果过于逐利了就没办法去追求品质。  留住人然后让年轻人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传统技艺,安身立命。之后有所追求。所以说我个人是这么想的,比如说我是个手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改变命运了。实现了温饱,衣食无忧后。剩下的时间我不一味去追求这种所谓财富,我就安安静静的去搞创作,之后你才能更好的让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IMG_8743.JPG


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雷发言


    孙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勇立时代潮头的气概推动辽河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明自信自强增添更为绚丽的辽河文化色彩,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明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先辈遗产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独立于世、长存于世的标志。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其他文明断代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缺乏传承和创新,缺乏通过绵延不断的本国的文字、语言来进行记录和传承。而我们中华民族则在代代守护、薪火相传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一个民族的诞生及发展,一个文明的延续,都离不开河流的滋养。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辽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面对在辽河流域生活的先祖们创造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既要坚守初心、寻根溯源,真正的把符合辽河流域非遗文明的这些物质文化成果挖掘总结整理出来,让它得以传承下去。又要勇担使命、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深入推动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只有做到传承与创新并重,才能铸就辽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辉煌。

  坚持普及传播和传承,让辽河非遗焕发生机。文化传承不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而应顺应时代、贴近百姓生活,要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让技艺“活起来”是关键。过去我们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出现了没有传人、无法传播的困局,导致许多的手艺就消失了、淡化了,逐渐的就泯灭在历史长河当中,非常遗憾。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的发展,使我们的传播更加普及,更加大众化、生活化,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带来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一方面保持辽河非遗自身传统特色,守护辽河非遗的“根”和“魂”,另一方面强化网上的宣传、传承、传播、传递,利用云直播、短视频、纪录片等手段让广大百姓近距离了解辽河非遗、激发对辽河非遗的浓厚兴趣。当然,我们还需要加强辽河非遗的表达创新,在保留辽河非遗古典精髓和原生质态基础上,鼓励更多人传承创新,探索新技法、采用新材料、融入新元素、表现新生活,“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辽河非遗不断贴近大众生活,并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让悠久的辽河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焕发生机。

  坚持大学文化引领,厚植辽河非遗文化底蕴。大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高地,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地。辽河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核心是坚守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以及文化精神,把大学文化和非遗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入阐释辽河非遗文化内涵,深度挖掘辽河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工匠精神,无疑会促进辽宁城市文化、辽河非遗文化的发展。辽河非遗传承人、研究者以及有关部门、单位,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密切合作关系,组织大学的文化学者、史学家、社会学家以辽沈地区7200余年的历史为基础,以辽河非遗、民俗风情等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留存的文献、音视频资料,以及走访了解熟悉辽河文明的老人等,对辽河非遗内涵进行全景式、立体式深入挖掘,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客观真实、深入系统解读,讲好辽河非遗一路走来的动人故事,激发出辽河非遗最持久、最深层的文化力量。

  坚持举办展会、论坛,提升辽河非遗的影响力。论坛、展会是衡量区域开放度、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宣传展示的“助推器”,对城市的拉动效应和城市品牌的影响力较大,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许多的百年老店、许多的非遗产品都是坚持坚守的结果,一方面,政府和高校应针对辽河非遗,连续举办系列展会、论坛、学术会议等,形成品牌,能让更多人熟知和了解辽河非遗,形成辽沈地区的精神座标。另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的智库作用,充分利用一流大学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围绕辽河非遗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优化、产业政策制定等现实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支撑、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促使辽河非遗在“文化+”的发展方面大有作为,打造以辽河文明为内核基因的独特IP,助力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这不仅能增强辽沈人民的自豪感,更能提升外地人对辽沈地区的好感,不断提高辽河文明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影响力。

  传承和保护辽河非遗就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深入推动辽河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彰显辽河文明魅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IMG_8777.JPG


吉林省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冯淑清发言


    冯淑清: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但是很遗憾因为特殊原因没能到现场。但是也没影响我认识这么多的好朋友,然后也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
  因为我生活在吉林所以经常和学者们在一起谈论的是松花江流域的文化,包括他的一些人文、一些民俗等。因为咱们这个活动让我关注了辽河流域的文化,这几天阅读了几个地方的地方志,也有机会让我重新梳理了一下辽河流域流经我们省的辽源和四平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让我开始从辽河流域历史变迁思考对本地文化的一个影响。

  辽河的水运兴起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西辽河的黄金水道呈现出一派舳舻千里、帆影相望、货畅其流的兴旺景象。被誉为“沙荒宝路”……这是双辽日志上的一段文字记载的是四平双辽日志上的一段文字,记载的是双辽地区商贸初兴时的样子,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商贸兴盛,文化遗留自然也就丰盛,所以在四平地区就有太平鼓的表演,以及满族的八大碗、伊通烧鸽子、满族的糕点制作技艺、李连贵熏肉大饼等非常具有特色的美食文化。

  双辽东明镇后太平遗址群的挖掘,也佐证了双辽在2,800年前就出现了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和游牧文化。而且三种文化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所以有了双辽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留存这里面有很多包括大青山村文化遗址、叶赫古城遗址、辽金时代的昭苏城遗址等古迹多处,同时这里也有很多历史名人,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她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也就是清太祖皇太极的生母。她就出生在叶赫满族城,也是清末慈禧太后、隆裕皇后的祖籍地,历史上的人物还有康熙时代的重臣纳兰明珠以及他的爱子清朝初年的词人纳兰性德。因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得四平地区入选省级的非遗项目就有近20项,其中有关满族的项目居多,像满族婚礼习俗、满族的祭祀就是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祭祀习俗、还有满族的民歌、满族的民间故事、满族的花辊舞,都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这里面值得祝贺的是李连贵熏肉大饼的制作技艺,还有满族的竞技游戏一伊通满族珍珠球,这两项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平地区还有李氏唢呐、梅花螳螂拳也非常具有特点。
  吉林省另一个辽河流经的城市就是我们另外的一个地级市辽源市,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东辽河辉发河上游,因东辽河发源于此而得名。所以“辽河源头传说”也被吉林省列为第三批的省级非遗项目。
  辽源历史悠久遗址证明在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也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清代康熙年间被辟为了皇家盛京围场。留下了很多生动的传说,包括关玉久满族民间故事也因此被作为非遗项目保护起来。同样保护下来的还有龙首山传说、寿山传说,因其文化底蕴丰厚留存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影响力较大传承比较好的形成产业的当属东丰农民画 和显顺琵琶技艺。龙山泥人、东辽的弓箭制作还有郝家花灯,东辽李华鱼骨画也都挺有地域特点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产自辽源的龙仙春酒以及东辽的梅香曲酒味道纯正、回味无穷。想来也都是源于优质天然的辽河水。

  我们吉林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55项,省级的非遗项目近500项,涵盖了10个大类别。梳理下来发现源自辽河流域的项目具有相对的独特性,以后我在工作中也会注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和了解辽河文化。今后协会在组织非遗展会、非遗论坛等活动中注意突出它们的地域属性,也希望有机会邀请到各位同仁来吉林进一步学习交流。
  据了解辽河曾是东北的“黄金水道”曾像京杭大运河一样运送移民及物资,承担着漕运的重担,无比繁盛。在这里希望辽河流域的人们能安居乐业再创辉煌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宝贵遗产。



微信图片_20230110091106.jpg


辽宁省非遗专家、原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馆长、研究员金英珠


    金英珠:我们铁岭的朝鲜族作为辽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辽北大地已经生活了几百年。根据“铁岭县志”记载,东北其他地区的朝鲜族一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有200多年,但是铁岭的朝鲜族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移居到这里,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00多年,比其他地区生活的时间还要长。
  辽北的朝鲜族在辽河流域的生活当中,创造了很多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在十多年的工作当中,根据我们辽河流域的地域特色文化,已经申报成功了“朝鲜族农乐舞”、“盘索里”、“朝鲜族秋夕节”等三个项目,申报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还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朝鲜族传统婚礼”、“朝鲜族上元节”等三个项目,申报成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我们不仅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还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尤其是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非遗五进工作和各类非遗展演活动,在活动当中培养和宣传非遗项目传承队伍,宣传了非遗项目。
  今天很荣幸参加2023年首届辽河流域非遗文化论坛特别激动,我们今后借助论坛为契机,更有效、积极的开展非物质文明传承保护工作,把辽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IMG_8859.JPG


大连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


    韩志耀:非遗是实践的,知识也是出自于实践。在大连枫叶职业技能学院“大师进校园讲学”的开幕会上,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习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我们往往在一个西方体制的教育体制下面,往往过度的去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文化的学习,其实不然,在我们中华文明到今天,这是大家都能认知的。实践是第一,实践是重要的学习。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网上清华美院论坛上,乔教授主讲,他也承认在非遗进校园,如何容入教学中是有不足和有遗憾的 下一个就是刚才陈大师所讲的抖音销售的问题,但是我个人见解是,抖音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非遗项目销售。渠道品牌店的销售还是比较稳托一些,学校是教知识的地方,商场(抖音)是卖产品的地方我们非遗传承人是做技艺和产品的。一技不是多能的。而是术业有专攻,我们非遗人,应该守住本分,做好自己,做好作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做好传承。



IMG_8619.JPG


  论坛最后铁岭外研非遗网创始人高山和手指画传承人任刚、琥珀雕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大连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辽砚(松花砚制作技艺)传承人章永军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及河北省承德市、内蒙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吉林省四平市、辽源市、辽宁省朝阳市、铁岭市、沈阳市、本溪市、抚顺市、辽阳市、鞍山市、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的50余个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代表性传承人和铁岭非遗相关商家,辽河非遗年货大集有56个非遗项目参加。


IMG_8882.JPG


外研非遗网创始人高山和手指画传承人任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IMG_8896.JPG


外研非遗网创始人高山和琥珀雕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IMG_8922.JPG


外研非遗网创始人高山和大连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IMG_9004.JPG


外研非遗网创始人高山和辽砚(松花砚制作技艺)传承人章永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最后主持人魏莱总结:首届首届辽河非遗论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梳理了辽河流域非遗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即将落下帷幕了。本次论坛中10位嘉宾探索了非遗与乡村振兴协同之路,非遗与教育科技融合之路,非遗与知识产权共进之路、非遗与一带一路同行之路、非遗与中华文明传承之路,非遗在路上,诸位正当行,各位专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真知灼见,使我们有幸享受了一场丰富的绿色知识的思想盛宴。感谢各位传承人,感谢幕后默默支持的人们,感谢铁岭市商务局、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银州区人民政府对非遗传承人们的支持,最后,祝各位来宾在铁岭度过愉快而美好的时光,期待我们下一次再相聚!


IMG_8974.JPG 

 



上一篇:【传统技艺】满族镶黄旗面塑(铁岭市)传承人:周彬彬

下一篇:【非遗动态】2023辽河非遗年货大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