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项目级别】省级

【项目批准时间】2021年11月23日列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人批准时间】2019年12月命名为山东省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砂大碗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简介】


孙德民,1958年出生于栖霞市臧家庄镇东山庄村的,“”砂大碗世家”。是,“德”字号砂大碗第17代传人,也是烟台市非遗项目,”栖霞砂大碗”技艺传承人,十六岁跟随父亲学艺做胚烧窑制作砂大碗,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功底。至今已有40多年,全面掌握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胚,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做出各种碗碟等食具以及精美的花瓶,茶壶等高档陶器。

2017年实验中学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砂大碗制作技艺”传承人孙德民同志担任我校2017-2018年度“多彩实践日”课程砂大碗制作专业辅导老师;

2016年烟台书刻艺术家协会授予孙德民同志非遗传承功勋称号;

2019年8月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组织委员会推荐“砂大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民间工艺精品展入展作品”;

2020年8月18号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非遗书画院、非遗书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将孙德民砂大碗制作技艺纳入中国非遗优秀人才数据库备案;

2019年12月被烟台市文化个旅游局命名孙德民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砂大碗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简介】


臧家庄镇东山庄村附近高岭土矿是制作砂大碗的上好砂泥,这种砂泥有三种颜色,黄窑泥,红窑泥, 蓝窑泥,适宜制作不同品种碗、泥壶等食 具,这为泥壶、砂大碗等制作技艺的产生 与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砂大碗也叫“得禄碗”。公元644年,唐太宗御驾东征高丽国,途经翁里窑村,用此碗进膳,饭菜美味无比,胃口大开,龙颜大悦,当即 赐名“德禄”。 历史典故    砂大碗是当地特有的金砂红泥窑烧而 成,不上釉,黑红或橘红的颜色,摸上去有沙 粒似的手感,因此而得名。砂大碗泥料纯正 透气性好,用它来煮饭蒸菜时,砂泥的有 益成份进入食物汤汁,焕起菜肴的鲜美。 胶东人最爱吃的蒸咸鱼、虾酱、扣肉、鸡 鸭等美味都以砂大碗为器皿。

产品系列:砂泥经过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晒、装窑、烧 制等纯手工工艺的制作流程,不添加任何外来矿物和化工原料, 保证砂泥的纯净。采用土煤窑或柴窑烧制。器型包括:碗、碟、盆、壶、 锅、杯、花瓶等系列,近百 个品种。在世传工艺下烧制的黑壶系列是壶中珍品。

泥壶介绍: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已有4700多年历史了。 由于各地物产和人们习性不同,因此茶具的选用也各不相同,胶东地区 使当地的金砂泥制壶喝茶已有几百年历史了。金砂泥,除含有微量金银以外,不含其它重 金属,是纯净高岭土,含有小量砂粒,做出的 茶壶色泽淳朴、透气性好,砂泥里的有益成分 被茶水浸出,使茶水有着独特醇香,是上好的 茶具。

【孙德民与砂大碗故事】

砂大碗是过去胶东地方人们专门用来熥菜的一种陶制器皿,由于其透气性好,用它熥出来的菜品味纯正,深受以人们喜爱。到了八九十年代,由于各种新式器具的出现,一度被人推崇的砂大碗渐渐被人们遗忘。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砂大碗又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七年前,年近六旬的东山庄村人孙德民在自家房屋边上盖了一座土窑,开始了他的砂大碗生涯。

东山庄村从老辈开始,世世代代做砂大碗,到孙德民这一代已经是十七代了。做砂大碗是手艺活儿,一块泥巴要变成一个周周正正的碗,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点灵气,不吃点苦,是出不了徒的。孙德民的父亲摆弄了一辈子砂大碗,他知道手艺人的艰辛,所以孙德民一下学,就把他赶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不让他沾砂大碗的边。那时,孙德民刚刚十七八岁,劳动之余就往父亲的窑屋跑,父亲赶他,他就顺着门缝和窗棂偷着看。等中午,父亲和工匠们回家吃饭,孙德民偷偷地溜进窑屋,抓起泥巴就玩弄起来。有时把握不住要领,又不敢问父亲,就缠着队里的师傅,从他们口里掏,没有多久,从他手里出来的砂大碗还真的像那么回事。后来,队里烧窑的人手不够,需增补人,队长瞅前瞅后,找不出一个人。

孙德民跑到队长那里说:我行。

队长睨他一眼,嘴一瘪,不屑地嘣出三个字:“就你呀!”意思是说,滚一边吧。

孙德民看队长看不起他,便认真起来,扯着队长的袄襟不放:“不信,我做个碗试试!”

当孙德民把砂大碗放到队长面前,队长愣了,摸了他一把头说:“你小子,有两手呀!行,就你了。”

队长这一关过了,父亲那一关可不好过。孙德民的父亲做碗的手艺全村要数得着,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就高,有时儿子出点差错,父亲那火爆脾气上来了,一声不响,一个巴掌就上去了。所以到现在,孙德民说起砂大碗就会说,我这手艺是父亲打出来的。

严师出高徙。在父亲的指导下,孙德民的手艺进步很快,不到一年便出了徒。就这样,几年下来,孙德民后来居上,手艺在窑匠里出类拔萃,成了高手。到了八十年代,队里的窑停了,原来的老窑也都夷为平地,种上庄稼。孙德民的手艺也就此搁了下来。

孙德民的坚持:比如烧窑,电窑出来的几乎一个色:老桔红色。可柴窑就不一样了,因为窑里每一个位置火力不同,烧出来的东西颜色也不同,有灰红、有黑红、有桔红、有紫红,还有银白、浅蓝等等,这样五颜六色的产品,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孙德民的改变:他也开始尝试着在花色品种上进行创新。前几年,他带着东山庄的金砂泥只身来到宜兴,尝试一下用村里的泥做紫砂壶。在宜兴,他跑作坊,拜师傅,还真的试验成功了。如今孙德民的不仅能做砂大碗,还做壶、杯子,还有葫芦等艺术品。

这几年下来,孙德民手里宽余了,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一是再想建一座新窑,之前的那座窑设计上存在缺陷,他想改造一下,提高正品率。二是他准备在村里租个房子,搬出现在住的房子,把现在住的房子改造一下,建一个砂大碗博物馆,把他的砂大碗精品都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砂大碗这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我们期待着孙德民的砂大碗越做越红火。




【宣传视频】





【非遗活动】


活动1 拷贝.jpg活动2 拷贝.jpg活动3 拷贝.jpg活动5 拷贝.jpg活动6 拷贝.jpg



【作品欣赏】


图片1 拷贝.png图片2 拷贝.png图片3 拷贝.png图片4 拷贝.png图片5 拷贝.png图片6 拷贝.png图7 拷贝.jpg图8 拷贝.jpg

上一篇:【非遗动态】外研集团弘扬五四精神 传承爱国之志

下一篇:【非遗动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