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故事汇 文章内容


【申报时间】2006年,入院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代码】V-35

【项目类别】曲艺

【项目保护单位】铁岭民间艺术团

【传承基地】铁岭市艺术学校、铁岭县剧团、铁岭龙首大戏院、铁岭鑫山大戏院、开原大戏院、昌图亚茹大戏院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本山(国家级)、李静(省级)、张春丰(省级)、王秀芬、李海、 王树华、何广顺、王超、李园园、祁玉东、郭金杰、王博、赵博、李欢欢、王磊、刘洋、贺利秋、麻守亮、于振广、贺丽杰、曾斌



【非遗故事】

传统二人转艺术,产生于辽宁并盛行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长期以来深受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喜爱。位于松辽平原中段的辽北,以其自身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风情孕育了别具魅力与独特风格的铁岭二人转。铁岭二人转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目录。

二人转,早年称蹦蹦,亦称小秧歌、双玩艺、凤柳、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之名是解放后才流行开来的正式叫法。二人秧歌转在辽北的兴起,流传很早,流布也很广。二人转与秧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辽北的二人转演出正是在秧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兴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对老艺人的采访手记足可说明这一点。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关内大量移民来辽北落户,也带来了关内的戏曲和皮影逐梆子、莲花落、渔鼓、皮簧、落子等艺术艺形式。再加上辽北当地的少数民族艺术如满族的单鼓、蒙古族的说唱等也在广泛流传,这些给辽北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滋养。艺人们广泛吸收外来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技巧,发展、丰富了自身,渐为成熟。这一时期,二人转经过清人中叶以来的迅速发展,在辽北已形成一个明显高潮。

二人转顾名思义,它主要是由一旦丑走唱表演的综合艺术。旦叫上妆,包头的;丑称下妆。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艺人,旦角男扮女装。整个演出“千军万马,全靠咱俩”。作为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形式人转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从表演形式上看,它“一树多枝”,有二人转单出头、拉场戏、坐唱、秧歌戏等。在表演手段上,它讲究“唱、扮、说、舞绝”这最基本的五功及分包赶角、跳出跳人等方式。

作为中国东北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同时,二人转又是这块土地上特定的地理、历史、文化风情的产物,因此也就赋予了这种艺术本身不同凡响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它的“分包赶角”“化入化出”是为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且能成功展现故事情节、完美地进行代磕言叙事的艺术特质;它的说口,是相声学滑稽戏等说唱艺术与本土语言风格的完美这结合,却具有二人转特有的喜剧功能。还要有它火爆的演出现场,与观众极强的互动多效果,这些当前其它艺术品种极力追求的元素在二人转的表演中却能轻易实现。

二人转既然是东北特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艺风情的产物,它身上就必然体现着东北黑昌土地的民俗文化。有位专家说,二人转是子东北地理、历史、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等的百科全书。一直以来,铁岭作为二人转的发源地之终坚持二人转的演出。这里当一部分民众和文艺工作者也对二人转有着情有独钟的痴迷和热爱。

为挖掘、保护、传承发展铁岭二人转艺术,我市制定了传统二人转艺术保护方案。总体思路就是通过对传统二人转艺术的挖掘与整理,努力保存一套完整的原生态二人转档案,加紧培养新生代二人转传承人,继承二人转优秀的艺术因子,彰显二人转艺术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合理开发利用,使传统二人转艺术的精华可持续发展。

每个地域都其象征性的代表,对于铁岭这座城市来说,二人转既是他的代表,也充分的展现了铁岭的风土人情。随着不断的努力,铁岭二人转成功的將舞台从乡村,走到剧场,走向国际。忙碌一天的人们欣赏精彩的一段二人转,放下疲惫的身心,沉浸在二人转的欢乐中。让更多的人感受二人转艺术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111111.jpg

2222222.jpg

333333.jpg

上一篇:【非遗故事汇】《绵竹木板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下一篇:【非遗故事汇】《盘索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