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同学们现在依次排队去洗手,回到教室就准备吃午饭了。”7月19日中午12点,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的沙河源小学。在结束体育锻炼、自习等上午课程后,同学们正排队洗手准备就餐。午餐为两荤一素,有番茄牛肉、烂肉粉丝和炒白菜。

  今年暑假,成都市面向各区(市)县小学阶段在校学生试点开展托管服务,在工作日为上班族家长解决孩子暑假“看护难”的问题。当天是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开班第一天,托管运行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多个点位进行探访。

  有需求

  管理有序,家长放心

  作为试点机构之一,锦江区外国语小学的小学生暑期托管班当天正式开班。该学校首期托管班为7月19日至30日,分为小学1至3年级和4至5年级两个班级,每个班人数上限为45人,收费为一期400元,午餐费为150元,学生在校内食堂用餐。

  该小学副校长李黎告诉记者,第一期最终报名人数超过60人,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本校,三分之一来自锦江区其他学校。此外,目前第二期预报名人数也已超过60人,“托管班需求是非常大的,主要来自双职工家庭。”

  家长尹女士选择把5年级和2年级的两个孩子都送到沙河源小学参加暑期托管的原因,也是看中学校“在常规管理、纪律管理等方面都更让人放心”。

  沙河源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石老师表示,学校的进出管理很严格,不仅要扫天府健康通,还会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学生在食堂用餐,食品安全也有保障。

  有特色

  玩学结合,内容丰富

  记者发现,各试点学校都对托管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让学生在玩耍和学习中找到平衡,度过快乐又充实的暑期时光。

  成都市鼓楼小学是青羊区开展托管服务的11个点位之一。记者在该学校二楼的一间教室看到,19名同学正坐在教室里,或看书,或做作业。教室的墙上贴着假期托管期间的日程表,涵盖经典阅读、暑假作业、休息、体育锻炼、书法绘画等内容。

  沙河源小学校长季志彬表示,暑期托管班的日程内容与日常课程有很大区别,“更注重五育并举。”该校上午以体育锻炼和自习课为主,设有乒乓球、攀岩等内容。下午则以观看红色电影、学习非遗竹编等特色课程为主。

  锦江区东湖街道翡翠城社区选择与培训机构合作,将托管班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托管内容也很丰富,既有暑期作业、阅读等基础选项,又有国学、绘画、书法等拓展课程。

  有保障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

  漫步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古城总体格局依然可辨,明清建筑星罗棋布,历史街区古韵悠长,近代开埠交融中西……福州古厝留下的印记,镌刻着城市的年轮,勾连起文化的血脉。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序言时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如今在福州,对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的珍爱,日益深入人心。

  “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福州市仓山区林浦村村头,伫立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石牌坊,上层匾额刻有“尚书里”三个大字,背面载有林氏族人科举功名,记录着古村的文脉昌隆。

  2020年,福州至泉州高速公路连接线实施拓宽改造,工程最初规划将这座石牌坊向东北方向迁移20米。当项目提交福州“多规合一”平台会商时,文物部门态度鲜明:林浦尚书里石牌坊应予以原址保护,建议调整高速公路连接线线路。

  最终,工程方案调整,牌坊原址保护。

  制度法规护航古厝保护,福州已推进多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就创新探索“一颗印”保护机制——城建项目立项时,需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加盖文物部门印章。如今,文物保护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福州城乡规划和“多规合一”平台。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优先”机制,愈发精细。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州已形成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等在内的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涵盖全市47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对此,有世界遗产研究专家评价,福州“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走进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的尊崇,给人印象深刻。

  彩绘油纸伞、体验软木画制作、听闽剧吃鱼丸……夏日的台江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熙熙攘攘。

  步入年初刚修复完成的清代建筑罗氏绸缎庄,半拱、雀替、槅扇等木构件精美,尤其是院落第三进的通长杠梁,长达13米的大木构架中,找不到一颗钉子,用的全是传统榫卯工艺。

  老宅“新生”,却又神韵未改,背后是对历史建筑的尊崇与敬畏。

  “修缮工作尽可能用原材料、原工艺。”参与罗氏绸缎庄修复的古建筑学者陈木霖说。

  整体保护、最少干预、修旧如旧……这些保护修缮的思路、经验,最早源自三坊七巷,如今开枝散叶,让上下杭、朱紫坊、烟台山等多个历史文化街区重焕光彩。

  朱紫坊芙蓉园,是福州一处古典园林,历史上曾有多位文化名人入住。精心修缮后,引入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漫步其中,既可欣赏亭台幽阁、假山趣石,又可细品漆艺作品的艺韵百态、精致工巧。幽幽古厝融入非遗文化,相得益彰。

  古厝状况不同、条件各异,福州“绣花”般规划利用模式,既有文博馆所型,又有旅游景观型、文化商业型。

  今年3月,福州出台新政策,通过租金减免等方式继续引导民间博物馆入驻。古厝的实体空间内,承载起非遗展示、研学教育、对外交流等多种功能。三坊七巷探索“社区博物馆”模式,不到40公顷的地块,仅文化展示场所就达42个。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越来越多的古厝‘活起来’了。”福州市文物局负责同志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一篇:【非遗动态】直击成都暑期托管第一天:上午打球攀岩 下午学非遗竹编

下一篇:【非遗动态】坚守制笔技艺四十余年:非遗传承人于传承中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