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新华网重庆5月29日电(刘磊)初夏,一阵细雨的光顾让重庆荣昌区三矿井创意产业园显得愈发清新。待到雨停,数位模特踩着猫步登台亮相,定点回眸转身……在这里演绎一场别样的T台秀。

  5月29日,在荣昌非遗“三秀”中国草体验活动上,模特们身着荣昌夏布定制时装,手中或摇动荣昌折扇,或端捧荣昌陶器,于走秀中展示荣昌非遗之美,诉说当地与非遗的不解情缘。

  荣昌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夏布、陶和折扇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誉为纺织品的“活化石”。始于宋代的荣昌折扇,也叫“巴蜀扇”,与江苏苏州的绢绸扇、浙江杭州的书画扇共誉为“中国三大名扇”。有800年生产历史的荣昌陶器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但非遗文化产业不能‘冻’起来,要‘动’起来。”荣昌区委宣传部部长赵天智介绍,近年来,荣昌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新路,把非遗文化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和工业支撑之路,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而且实现良好的开发利用,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产业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荣昌非遗“三秀”体验活动就是其中一次有益探索。当天,除了将文创与非遗融合带来一场T台秀外,荣昌还邀请市民参与夏布织造体验、荣昌陶制作体验、荣昌折扇制作体验等活动,同时打卡焕新后的三矿井创意产业园。

  三矿井创意产业园位于荣昌通安村。曾经,这里“因煤而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打井采煤的带动,村里建起了电影院、商店、保健站、食堂、招待所、职工宿舍等,村上的煤炭厂高峰时年产煤炭5万多吨,职工有1200多人。

  然而与多数资源依赖性村庄一样,煤炭并没让通安村永续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村上的矿井被迫关停,尝试产业转型却没有太大起色,通安村又“为煤所困”。

  为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近年来荣昌发掘通安村的制陶非遗文化,让这里旧貌换新颜。

  如今这里小桥、老街、古巷串联成珠,陶艺、文创、展览相得益彰……悠闲、静怡的村庄院落,配上远处波光粼粼的鱼塘、成排的新型农业大棚,构成了一幅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富春山居图”,实现了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

  其实在荣昌,带着故事新章“登台亮相”的不只有通安村。

  赵天智介绍,目前荣昌有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处,市级非遗特色小镇2处,有西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等市级非遗研发机构、传习所、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共29处,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传习所、研究所共29处。2020年,全区非遗项目关联产业产值约150亿元。

  荣昌区副区长李劲渝说,下一步荣昌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改变分散、零散、封闭式、作坊式的企业现状和布局,实现规模化经营,形成一个从作品创作、产品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来源:新华网】


上一篇:【传统音乐】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辽宁省阜新市 国家级)

下一篇:【非遗动态】快手“非遗江湖”上线 线上线下联动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