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 2021(第五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阜新市
  【保护单位】:
  【项目简介】:

  公元4世纪在赤峰市西部的马背民族中,出现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把拉弦乐器奚琴(马头琴的前身)。

  唐宋时期记载的奚琴是竹片作弓插入二弦中演奏,在稍晚的壁画中奚琴被描绘成二胡形状。

  元代以后,拉弦乐器的弓弦由竹片改进成马尾,在许多乐器的琴首也开始出现龙头、猴头和马头,奚琴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装饰马头造型,马头琴从此而定型流传至今。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弓弦乐器,蒙古语称为“潮尔”,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又称为潮尔、莫林胡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马头琴与另一种蒙古族乐器火不思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火不思先演变为诺门图·火不思,再演变为抄兀儿,最后演变为马头琴。郭尔罗斯马头琴音乐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民众间广泛流传,影响辐射到周边的乾安、长岭等市县。

  马头琴音乐是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彰显其最高精神文化成就的标志性产物,它那独具特色的音色,悠扬、深沉、宽广、抒情的旋律,蕴含了独特的草原游牧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探寻马头琴民族音乐的人文精神意蕴与蒙古人世世代代、生生相息的草原、骏马、草原牧歌等方面主客体对象化实践活动中所生成的特定的审美关系的建构密不可分。在马头琴音乐产生、发展、成熟, 以至达到高峰成就的过程中,以牧人为音乐实践主体的马头琴音乐与草原、马头琴音乐与骏马,以及马头琴音乐与草原牧歌之间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结合,始终是草原音乐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琴”、“马尾胡 琴”、“莫林胡兀儿”等。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独奏曲目。

  蒙古勒津马头琴演奏有“ 潮尔演奏技法”“ 四胡演奏技法”两大类。有五种演奏技巧:一是泛音演奏技巧,即泛音同实音交替使用的演奏技巧;二是和声演奏技巧,又称双音演奏法,以外弦空弦的持续低音形成二声部效果;三是跳弓演奏技巧,分自然跳弓和人工跳弓。

   演奏自然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要小,主要是利用琴弓本身的弹性。演奏人工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较大,小臂和手腕及手指要稍加控制琴弓;四是拨弦演奏技巧,在演奏中要用四指弹击琴弦,奏出装饰音,如鼓声等;五是模仿演奏技巧,即在演奏中模仿各种声音,如骏马的嘶鸣、风声、雨声等。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多采用史诗说唱音乐、胡尔沁说书音乐、民歌演唱音乐和其他民间器乐等乐曲,有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70 多个。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曲目中的很多曲名是重复的,如《阿斯儒》这一乐曲就有11 个,《阿勒坦巴哈》有4 个。所谓“ 阿斯儒”通常指楼阁,在此指蒙古封建上层进行宴庆活动的宽大华美的帐殿。后来“阿斯儒”这种名称逐渐演变成了蒙古宫廷乐曲的专有形式。“阿斯儒”类型的传统马头琴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以三度级进为主,亦有跳进,气氛欢快活泼,音乐具有宫廷雅乐的审美特征。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有它独特的风格:一是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主要反映了蒙古勒津人从游牧文化过渡到农耕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内容。二是在通过音乐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上细腻逼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三是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的乐曲,按蒙古民族传统特点进行加工、衍化,使其既有自身特色,又能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四是曲牌规整、节奏鲜明、曲调平和流畅、节奏平稳均匀、节拍鲜明整齐、旋律扣人心弦。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蒙古勒津人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在传承史诗说唱、短调民歌、民间器乐曲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非遗动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大幕拉开

下一篇:【非遗动态】重庆荣昌上演非遗T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