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俗
  【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
  【简介】
  德钦藏族“卡甲”习俗于2017年6月2日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卡甲”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集体活动,是德钦地区最普遍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娱乐表现形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卡甲”盛行于德钦藏族群众聚居区,而云岭乡西当村的“卡甲”最为典型。
  “卡甲”是藏语音,“卡”在德钦藏语方言里代表的是嘴巴,相应的“甲”是辩解的意思,两者用汉语直译就有“贫嘴”之意,就是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笑话,相互开玩笑,有些地方还称为“卡夏叫”、“卡甲也”等。
  “卡甲”既是“民间民主生活会”,亦是“民间道德评议会”。它的活动方式有着揭短、讽刺、鞭策、教育他人为主要内容的特殊风俗。过程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互相挑刺、揭短、调侃,既调侃别人,也拿自己开涮,在欢乐融洽的氛围中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目的是夸文明事、评缺德事、议不平事、断纠纷事。
  “卡甲”不是刻意组织的,具有随意性,一般在结婚、集聚等大众场合,人们才进行“卡甲”活动,它没有贵贱、等级之分,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只要是有三人以上在座,因某个话题或事由在某个时段自然发起,随时随地均可进行。
  在“卡甲”中,众人针对不孝敬老人、违背社会公德、婚丧嫁娶铺张浪费、肆意嚼舌、赌博吸毒、乱搭乱建、盗伐盗猎、侵占公物、游手好闲、办事不公、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现象的人和事,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或用辛辣犀利的语词,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利用谚语、格言、民谣、俚语等抨击时弊和不良行为。
  “卡甲”最注重幽默、诙谐、含蓄。“卡甲”最忌讳语言尖酸刻薄、恶意中伤。笑声中善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更显得让人容易接受,这充分展示藏民的包容和豁达。
  “卡甲”是要以平和为前提的,只有心平气和,坦然面对人生才敢玩在“卡甲”场合,才会产生幽默,也就是说必须把生活看轻、看淡、看平,才能玩“卡甲”。带着攻击为目的的人是幽默不起来的,所以“卡甲”也最忌讳别人说到你后立即反击。只有大气的人才能含笑向自己的过去告别,只有大气的人才具有超脱的情怀,只有大气的人才会幽默。
  “卡甲”开始之前主人或“聂哇”(执事)会根据辈份和性别,将男子和女子分开就坐,男子入坐的地方叫“普诺”,女子入坐的地方叫“么诺”,两者中间以藏式火塘为界,必须严格遵循类同汉族的男左女右礼仪。客人入坐完后,一般根据民俗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完成相关的议程,如:倒茶时,开始坐唱“甲叶”(敬茶调),待几项议程完毕后,中间有一个休憩和自由活动时间,这时,大家才开始“卡甲”活动,一般由村中“卡甲”说笑艺术较好的人带头,慢慢地一个接一个进行。
  在藏族民俗活动中,“卡甲”是参与人员精神状态最佳,现场气氛最好的活动。“卡甲”是村民矛盾陋习的消声器、文明新风的放大器、行为规范的晴雨表。“卡甲”具有规范道德行为、化解矛盾纠纷、增强族群认同、促进道德教化、承载口传文化等社会功能。

上一篇:【传统音乐】维西洞经古乐(迪庆藏族自治州)

下一篇:【民俗】藏族“百谐“祭祀仪式(迪庆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