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
  【简介】
  “维西洞经古乐”于2017年6月2日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维西洞经古乐目前主要流传在县城保和镇范围内,在永春乡高泉村、中路乡施根登、白济汛乡杆打村等地也有分布。洞经古乐是在明未清初传入维西的,主要流传于维西保和镇一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传到维西的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的1636—1644年之间。
  《维西旧县志》第三卷音乐部分中记载有:“邑人陈共美者,明未人,张德宣者,清中叶人,均精通音乐,凡土第木石,金绿竹之属,莫不通晓。倦游归来,以听得,常导其乡人洞经会会友郭明、张广发、解景兰诸人、或之萧笛、或精管弦、均妙,乃得两人之遗传地。”
  洞经古乐传入维西后,一时在社会上流行,特别是道教的兴起,还出现了“洞经会”的组织,所以洞经班子无论“文场”或“武场”都是较为强胜,洞经古乐就被大词戏和道教的道师加以应用,为此就出现了很多的洞经班子,基本上在全县范围内都有“洞经会”成员。
  随着维西三、七两月的庙会,进行酬神、演戏等活动的兴起,道教的各种活动也就随之参与进行,从而使得维西洞经古乐与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加深了维西洞经古乐的道教烙印。
  从维西的历史发展来看,历代道教的道士、大词戏艺人、洞经会友这三方面的人物都有相互连带关系,彼此相互配合,互相协调利用的。如在上演“大词戏”的每场开始,都设有“大佛讲经”这场戏作为开场,其中就必不可少地要设一道士念经的位置,扮一道士念经,这一现象一直沿传下来。
  维西人每逢庙会、做斋事、追悼亡灵等活动时,都由道家和佛家来主持,而古乐也就成为了做法事和念经时的一种乐曲,唱词则用经文里的词语来填配的,有皇经、观音经、洞经、报恩经等,为此,维西洞经古乐又称为“弹经调”。有皇经、观音经、洞经、报恩经等;曲有元始、八卦、全八卦、十供样、步步娇、清河颂、吉祥音等,经随曲唱,其中也插口白。
  演奏时由三弦、笛子、胡琴等配合演奏,还掺杂着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吹拉弹唱,打击乐,样样皆有,一些古乐爱好者也常在茶余饭后聚集一起,专门演奏,俗称“合乐器”,乐音优美、奏者闻者无不陶醉,神往极乐之中,使人有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
  演奏主要是以“文乐”和“武乐”两大类,即管弦乐和打击乐。1、文乐(管弦乐):以绿、竹、管、弦为主。所用乐器为:竹笛、小二胡、中胡、大胡、菜胡、三弦、琵琶、杨琴、古筝、板胡等。2、武乐(打击乐):以大鼓、小鼓、镲、大镲、小镲、板鼓、碰铃、木鱼、磬、锣、铜锣等为主。有的乐曲还附有唱腔等。

上一篇:【传统技艺】 迪庆藏刀制作技艺(迪庆藏族自治州)

下一篇:【民俗】 藏族“卡甲”习俗(迪庆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