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if

本溪县太平秧歌是地秧歌的一种,是明末清初满族文化与汉族秧歌相融合的产物。主要分布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北部的高官、清河城,东部的南甸、碱厂等乡镇,其中以清河城的太平秧歌最具代表性。因太平歌中有“鞑子官”(也称“里鞑子”、“大老爷”、“二老爷”或“老鞑”)和“克里吐”(也称“外鞑子”、“和尚吐”、“跑豹子”)两个“鞑子”角色,所以民间俗称其为“鞑子秧歌”或“老鞑秧歌”。

太平秧歌主队分别由24名“上装”和24名“下装”组成。上装称“拉花”,身着鲜艳满族服装,头戴花山,手拿彩扇和手绢;下装称“跳丑”,手拿彩扇或爆花鞭。秧歌队中有一个行动自由、头戴草帽、反穿羊皮袄、肩挎响铃串和酒壶、手挥老牛锤(马鞭)的“银牌天使”,原来是专抢美貌姑娘的反面角色,后逐渐演变成了逢院打场、遇众开路、负责秧歌队尾的克里吐,也称跑豹子。

太平秧歌的动作特点是上高下矮,上稳下摆。上高下矮是指上装、下装的表演姿势,上装表演时不低头,不弯腰,显示出满族妇女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气质;而下装却始终两膝弯曲,如“蹲步摆胯”、“蹲步转扇”、“弓步转扇”等动作。上稳下摆是指上装、下装的扭法,上装稳得出奇,脚和腰的动作幅度很小,表演时全靠手中的扇子和手绢,上下翻飞,变换不同花样;下装摆就是“摆胯”,这种似醉非醉的“摆”都要在蹲式中进行,如“挑斗”、“大旋”、“扭腰”、“扭逗”等动作都体现了下装摆的表演技巧。

太平秧歌礼节动作多。礼节动作是先左后右,先前再后,左右两个动作为一组,共达30多组。有些礼节,如“搂腰”、“抱肩”等动作十分文雅;有些礼节,如“对膝”、“对脚”等动作带有野味;也有的礼节,如“抖毛”、“下蛋”等动作则非常诙谐。

上一篇:【北京·曲艺】联珠快书 (市级)

下一篇:【辽宁·传统舞蹈】凌源高跷秧歌(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