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兴城县志》(1990年版)记载,兴城满族秧歌是由河北的一位民间艺人传入兴城,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期,大秧歌曾兴盛一时,每年春节都要演出,是当地人民庆丰收、祈求太平、欢庆佳节的自娱性舞蹈。

兴城满族秧歌表演者以20人为基数,每人有固定角色,全由男性出演,分“里角”和“外角”。“里角”六人,“外角”十二人,另外还有两位重要角色:“打鞭儿”和“老鞑子”。表演者扮相独特,用油彩画脸,手持相应的道具。表演有固定的套路,每个套路表演不同的内容,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场面及生活状态。
兴城满族秧歌表演时由“打鞭儿”开道,“老鞑子”领路,成两列进入场地。外角以“五碗供”套路开始表演,里角排成一排在后台两侧表演。此套路完成后,外角走圈,稍作休息。头棒按照指挥进入第二个套路表演,如此一个套路接一个套路地表演,共表演22套,最后以“白虎点将”套路收场。

兴城满族秧歌,也称“棒鼓大秧歌”,伴奏乐器为大鼓、大铙、小铙,指挥用铜锣,没有唢呐。鼓谱丰富,不同的套路由不同的鼓点来伴奏,节奏有快有慢。在表现不同的套路时,随着鼓点的轻重、快慢,节奏也随着变化。

2005年,兴城市红崖子乡的红崖子村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自发地组织了秧歌队,整理、恢复了22套秧歌套路。现只有当地能够完整地表演这些秧歌套路。

上一篇:【北京·曲艺】北京琴书 (市级)

下一篇:【辽宁·传统舞蹈】复州高跷秧歌(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