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全堡寸跷秧歌主要分布在本溪东部山区的滴塔、南甸、田师傅镇一带,是由满族太平秧歌发展而来,后与河北矮跷表演技艺相融合而形成的,并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流传至今。本溪全堡寸跷秧歌虽未见于官方史料,但是一曲清末民初广泛流传于本溪地区的民歌《闹元宵》,描绘了大姑娘小媳妇们不顾“好女不看跷”的封建意识束缚,争相观看寸跷秧歌,急忙中被绊倒的风趣情景,可见当时寸跷秧歌在本溪地区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

本溪全堡寸跷秧歌是在太平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舞蹈形式。“太平歌”表演上讲究“上装高,下装矮,上装稳,下装摆”,上装为了稳,表演时舞蹈动律变化少,动作简单,为了改变这种不足,民间舞蹈艺人吸纳了矮跷秧歌的表演技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溪全堡寸跷秧歌。寸跷全长65厘米,踏板为鞋底形,表演时只露出踏板下面的部分。

本溪全堡寸跷秧歌的表演特点是:“走路不忘跺颤,动作各异角色全。”脚的跺和膝部有规律的颤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之上身左右大幅度地扭动,使寸跷的表演刚柔相济、生动活泼。不同人物动作也各具特色,“拉花”稳中浪,“背鼓”步伐坚,“渔姑”舞钓动作美,“公子”撩袖在霎间。“傻柱”、“老妈”、“老头子”,三人一组缀后边。“跑豹子”跑得野鸡溜(圆场),“老鞑子”引路走在前,行进必走弧形线,拂尘掸出阵形变。寸跷秧歌这一独具一格的表演特点,依然保留着满族先人渔猎生活与社会活动的特征。


上一篇:【辽宁·传统医药】张懋祺中医整复点穴骨盆复位疗法(省级)

下一篇:【北京·传统舞蹈】漆园村龙鼓 (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