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焦作市温县
  【简介】
  太极拳忽雷架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赵堡镇陈新庄,创编太极拳忽雷架是李景炎(1825--1898)。
  陈新庄村位于县城东5公里的青风岭上,南临黄河,西邻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东北2.5公里处是赵堡镇,面积1.8万平方米,人口近2000人,有六个村民小组,陈姓占总人口的80%,一条长街,如纵卧之长龙,南北贯通。
  陈新庄人李景炎15岁拜陈清平为师习练太极拳。陈清平(1868年)逝世时,李景炎在怀府八县负有盛名,因而在众弟子当中称李景炎为最。(陈式太极拳书中记载)。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李景炎出师后,既以看家护院,授徒走镖。在保留师传拳艺精华基础上,吸取众家拳术之精华,结合"烈马抖鬃"之形,依据《灵台仪象志》、太极阴阳之理,导引吐呐,创编出一套具有内气转换迅速,阴阳相合,周身抖擞如颤抖然的独特太极拳忽雷架。包括推手及刀,枪,剑,棍,九节鞭,等器械套路。
  李景炎入室弟子张国栋任国术馆教官,民国二十二年代表省国术馆参加华北运动会。世代相传,已有140多年历史,具不完全统计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万人习练太极拳忽雷架,现已传到第六代。
  太极拳忽雷架的特点是: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快如闪电,猛似迅雷,动作威劲精巧,两脚磋碾震促,周身抖擞如颤抖然,寸寸皆阴阳。
  太极拳忽雷架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太极拳忽雷架的创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和独特价值。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工业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和本位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太极拳忽雷架的发展面临困境,其文化内涵日渐消亡,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急需要加以保护。
  近年来,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虽然在政策上,资金投入上,普及及推广上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太极拳忽雷架的发展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濒危的形式依然严峻,亟待进一步加强保护。

上一篇:【传统医药】史家中医药组方(商丘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王氏坠胡制作技艺(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