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淄博市
  【简介】
  马桥镇西史村位于孝妇河北岸,张田路东侧,历来重视教育。早在清道光五年,村中就建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学堂--“孝阳书院”,曾培养出不少的名流学士。清末主持学堂的史振泗老先生,宽厚仁慈,乐善好施,深受乡亲爱戴。但膝下无子,仅有二女。次女就是后来集“圣女、孝女、贞女”于一身,养亲、葬亲、显亲胜于男子的史修真。
  史修真生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7年)。传说她幼时眉清目朗,天资奇特,虽然没有正式进过学堂,但学龄刚到,就能够读书识字,略微年长一些就博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乃至农耕医药、天文地理等书,而且能够过目成诵,融会贯通。更可贵的是,她自小便宅心仁厚,经常有慷慨助人之举,而且慈悲为怀,爱护生灵,对花草、动物等,常常显出悲悯之心。
  史振泗夫妇晚年疾病缠身,自理艰难。幼小的史修真在姐姐出嫁后,白天操持家务,田间劳作,夜晚煎汤熬药,床前尽孝。虽然辛苦劳累,却从无怨言。经常对人说:“乌鸦反哺,为人侍亲,理所当然!”很快,史修真到了出阁的年龄。但她看到父母的情况,毅然谢绝了络绎而来的媒婆,对天立誓,愿终身不嫁,奉养双亲到老。
  《史氏世谱》对此事记载说:“贞孝生而聪秀,能读书,识大义。父母多病,贞孝(史修真)不谈婚嫁,慨然曰:愿终身侍父母,以报生
养大恩!”为侍奉父母,史修真刻苦自学医理,亲自为二老调治,每开药方,总能见效。古时农村,缺医少药,长病生灾常难治愈。乡邻们知道后也请史修真医治,竟也总能药到病除,而她又从不收取费用,因此渐渐被尊为“普度众生的活菩萨”。
  后来,双亲亡故,史修真依当地风俗,置葬具,立坟墓,建碑碣,善始善终。她又把丧夫的姐姐接回家中,侍养终老。
  史修真博览群书,知识极为丰富,竟然达到了“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知天下”的地步。古代人种天收,种田不易。史修真种粮却年年丰收,四野八乡农民纷纷上门求教,按照她说的方法去耕作。民国八年,山东大旱,数百里蝗虫成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西史及邻近村庄却因为史修真的缘故喜获丰收,传为神异。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史修真不经商却比商人们更明白市场的潜在规律,每有预言,必定应验。远近商贩、豪门巨贾纷至沓来,求经问道,往往各得其所,心想事成。烟台福山人王子元是商界巨富,原来在青州立号,因为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无奈之下登门求助。史修真指点他
经营蚕茧,并指出周村一带蚕茧丰收,价格低廉,若经营此项业务,日后必发。王子元依言而行,果然大富。王子元崇敬感激,捐资修建了修真祠和孝女牌坊楼(后都毁于动乱年代)。
  后来,史修真同情一贫穷农户,挺身而出,义助他和财大势大的乡霸打官司。机缘巧合之下,此案竟上达天庭,引起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关注。慈禧太后在问案过程中听说了史修真侍亲、葬亲的事迹后大为感动,于光绪十年秋(公元1885年)为她御批“女可为儿”,光绪皇帝也赐匾额曰:“淑真仁孝”。自此,孝女史修真的传奇故事开始流传海内,成为族人的荣耀。
 

上一篇:【传统技艺】鲁班枕制作技艺(淄博市)传承人:张敬敏

下一篇:【民间文学】陈家庄的来历(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