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俗

【地区】汉中市

【简介】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兵驻岐山五丈原,秋八月二十七日晚,其军营上空“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二十八日黎明,诸葛亮卒,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即今勉县武侯墓。因其生前官居丞相武乡侯,死谥“忠武侯”,故人们称其墓为“武侯墓”。

诸葛亮生前忠于蜀汉,礼贤下士、治国有方,“专权而不失礼,行国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爱戴。他死后,百姓如丧考妣。各级官员和老百姓一致要求为其立庙以崇祭祀,而朝廷以礼秩不听,于是百姓遂因时节而私祭于道陌之上 (百姓在于街头巷尾,少数民族在田间道路上祭祀)。有官员建议于都城成都立庙,蜀汉后主不从。直到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宠等联名上书,强烈要求为其修庙,以表武侯功德,千秋祭祀,上慰英灵、下抚百姓,维护社会秩序,巩固蜀汉政权。后主刘禅迫于群声,只好下诏“于沔阳(今勉县)近墓立祠。”并规定,凡属亲属、官吏、百姓祭祀武侯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于是武侯墓祭祀诸葛亮便从此始,武侯墓庙成为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唯一场所。从此,凡祭祀诸葛亮者,均于每年清明时节至亮墓地,由官方出面,统一祭祀。

景耀六年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今汉中),亲率将士到定军山下诸葛亮墓进行祭祀。并令军民人等不得于墓所左右放牧樵采。从此以后,每年清明祭祀诸葛亮墓便成惯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一年一度的官、民祭祀活动,发展为自发的群众庙会,每逢清明时节,士农工商、达官贵人前来参与祭祀者络绎不绝,且祭祀规程越来越趋于完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途径沔县时拜谒祭祀武侯墓,见此盛况,写下了“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的著名诗句。庙会逐渐形成了以祭祀为主,踏青、扫墓、娱乐、商贸为内容,数十万人云集的大型群众集会。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自263年立庙以来,历代地方官员均于清明隆重祭祀,清明节的前后为百姓祭祀日。同时间或有朝廷直接派员代表皇帝来墓祭祀,有资料记载:

明正德九年,朝廷派钦差来墓蔡祀,携祭品(少牢)一羊一豕。

清雍正二年,派礼部官员来墓祭祀。

清嘉庆八年,皇帝亲制祭文,派钦差工部右侍郎初彭岭以太牢(牛、羊、猪)来墓致祭,并颁发藏香三枝。

清嘉庆十六年,派钦差周明球偕同府县官员至墓祭祀。

清嘉庆十七年,府县官员报部同意由地方筹款举行春(清明)、秋(8月 28日)二祭。延续至今。


上一篇:【民俗】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汉中市)

下一篇:【民俗】汉滨龙舟风俗(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