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俗

【地区】宝鸡市

【简介】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炎帝生于蒙峪(宝鸡市渭滨区蒙峪沟),长于姜水(宝鸡市区南,现在的清姜河),沐浴九龙泉(位于现在的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浴泉村),殂于天台(宝鸡市区南,现在的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炎帝“以火德王”,被称为“火神”,宝鸡人自古就有崇火、敬火、保存火、用火避邪穰灾祛病的习俗。关于最早培育粟谷的人,有神农“始教民播五谷”之说。炎帝首创发明了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木质的耒耜 ,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百姓尊奉为“农业之神”。炎帝为了让剩余产品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创办了“日中为市”的市场经营模式,被人们称为“太阳之神”。炎帝为了帮助百姓解决病痛,在宝鸡天台山遍尝百草而发明医药,被后世尊为“医药之神”。以神农氏炎帝为首的姜炎族,为中华文明的兴起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宝鸡是炎帝故里,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民间传说,宝鸡地区的炎帝祭祀活动可追溯至黄帝。约在5000年前,炎帝因误尝火焰子(俗名“断肠草”)而逝于宝鸡天台山。黄帝闻听后,从姬水(为渭水一支流。《国语·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急速赶往天台山祭奠。现在天台山还留有烧香台遗址,传说为黄帝祭祀炎帝之地。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人在吴山设上、下田寺(左田右寺,下同),分别祭祀炎帝、黄帝,开创了我国官方祭祀炎帝的先例。西汉时期,汉高祖刘帮自称“赤帝之子”,设“田寺”,祭祀“五帝”。延至唐代,今神农镇浴泉村民开始建庙祭祀。到了清代乾隆三十年,重修神农庙。(《重修凤翔府志·卷三》载:“神农庙:一在县东郊,一在县南九龙泉上”),今留《重修神农庙九龙泉碑记》残碑一通。此庙重建后,于民国二十年前后和建国前又修缮过两次。于此同时存在的还有今金台区神武路神农庙一座,亦名“先农祠”、“先农坛”。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宝鸡县志·建制》载:“每年部颁日期,前期致斋三日。主祭官俱穿朝服,齐集坛所”,举行“祭礼”。

建国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浴泉村神农庙在1957年的破除迷信中拆毁,金台区神武路神农庙改为神武路小学,祭祖活动亦随之中止。上世纪80年代始,随着改革开放,祭祀炎帝活动开始在民间兴起。经市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论证,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原河滨公园(现“炎帝园”)易地重修了炎帝祠;渭滨区神农镇与宝鸡桥梁工厂联合在常羊山重修了炎帝陵。自此,每年的清明节、炎帝忌日,分别由市政府和渭滨区政府在炎帝祠、炎帝陵举行规模宏大的祭礼典礼。

宝鸡炎帝祭礼活动,其主要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具有“共祖”、“文化纽带”、“精神感召”等多方面象征作用。炎帝所表现出来的“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源头。炎帝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其内涵在不断的丰富和扩大,铸造成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使其成为渗透于中华民族政治、法律、文学和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等领域的精神元素。并世代流传,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稳定的心理情感,这是中华儿女精神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所以,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举办宝鸡炎帝祭祀活动,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呼唤民族情感,团结全球华人力量,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其他形式的群众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同时,对宣传宝鸡,提高宝鸡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进宝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亦发挥重要作用。二是经济价值。宝鸡重修的炎帝陵、炎帝祠以及其他与炎帝、姜炎文化有关的景点、庙宇,已成为宝鸡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以炎帝姜炎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天台山,已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十多年来的各种祭祀活动,吸引了数百万游人来宝鸡寻根祭祖,观光旅游。“宝鸡炎帝故里——全球华人老家”,已成为宝鸡的旅游品牌,城市名片,打响海内外。寻根祭祖,不仅促进了宝鸡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民俗】宝鸡炎帝祭祀(宝鸡市)

下一篇:【民俗】宝鸡社火(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