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线腔又名“线吼”、“线胡”、“线猴”,发源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县,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县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它最大的特色是采用提线木偶表演,戏曲唱腔是在劝善调的基础上吸收了秦腔“乱弹调”发展而成。

线腔脸谱目前尚未发现有关文字记载的资料,但从图案设计和色彩运用上看,既有乡间杂耍等姐妹艺术的成分也有着很明显的唐俑特点。木偶造型逼真生动,在掌心大的木偶面部涂以色彩,图案简洁、色调明快。提线是线戏的主要表现方法,也是线偶人的精髓所在。演出时木偶在台上扮演各种角色,艺人们则藏身幕后通过提线来操纵木偶。表演者运用提、拨、挑、扭、勾、闪、摇等技巧赋予木偶以生命,使它神态百出,栩栩如生。

线腔的音乐曲调可分为“线腔”、“乱弹”两大类。乱弹有慢板、二八、流水、散板等板式。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演唱方法。伴奏乐器设文武场面。武场用两种鼓板,即干鼓与暴鼓。干鼓主要用于唱腔过门伴奏,暴鼓音调低旷,近于“暴”声的谐音,主要用于动作间奏。开场和尾声的演奏,在伴奏唱腔时,鼓师左手持木制筒板,摇击而按拍,音响高而亮。另有三面大小不同的锣,扎在一个木架上,由鼓师一人兼击,两个大壳板胡为主。后加进了笛子、二胡、单胡和弹拨乐器等。线腔的剧目很多,主要代表性的有《青衣计》《钟鼓计》《怒沉百宝箱》等。线腔剧团成立之后较有成就的演员有张卜草、郭墨兰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戏曲演出市场不断萎缩,加上剧团管理经营不善、演员素质偏低、演出剧目陈旧等一系列原因,芮城线腔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跌入了最低谷,需要及时保护。


上一篇:【传统戏剧】芮城木偶戏(运城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锣鼓杂戏(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