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非遗+扶贫”将传统手工艺和广阔市场密切对接,逐渐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

  黔东南州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特别是以传统工艺类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市场前景广阔,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力巨大。

  我州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的通知》〔办非遗发(2018)46号〕精神,以“见人见物见生活”和“全面性挖掘、生产性保护、融入性传承、合理性利用”为内容,依托非遗传习所、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及民族文化企业建立非遗扶贫工坊,培训贫困群众学习传统手工技艺,扩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门路。

  7月3日至5日“非遗大集市”在丹寨县万达小镇开市,充分利用丹寨万达小镇景区、媒体资源、网红直播、游客资源等线上线下宣传营销平台,为非遗匠人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共同助力非遗传承,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在丹寨万达非遗小镇打造一个常态化、周期性的“非遗大集市”。

  这场“非遗盛宴”将让游客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一件件非遗产品,让消费者感受手工之美和其中蕴藏的生活智慧、精神密码,潜移默化地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在非遗扶贫工作中,我州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对全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进行扶持,支持工坊开展传承人群培训、品牌包装、电商营销工作。涌现出一批如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公司、从江县马安村祖英刺绣有限公司、榕江县黔源侗族刺绣工艺厂等一批带动性强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我州还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利用院校、非遗基地、工坊等阵地平台开展培训,采取遴选、动员等方式,组织非遗扶贫年轻骨干、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非遗扶贫就业培训,帮助贫困户开阔眼界、提升素质。

  我州“非遗+扶贫”工作成效明显,2019年通过“妈妈制造”订单及运用“妈妈制造”品牌承接其他订单销售,带动就业301人,贫困人口126人。共推出80多款的创意产品,成功申请专利数量15件,带动265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3人,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2019年组织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黎平县侗品源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贵州从江民艺传承研习所参加在上海纺织博览会2019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本次三家参展企业现场销售共计5万余元、订单合同160万余元。

  2020年6月12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办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中,我州有83家工坊入选,占全省公布173家的48%。

  我州传统手工艺产品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魅力,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的趋势和潮流。当非遗遇上电商,酒香不怕巷子深,非遗不怕路途远。从小众到大众,从深闺到市场,越来越多源于生活的非遗产品被广大消费者热捧和青睐。

  “非遗大集市”不仅巩固我州非遗扶贫成果,还通过展销平台的购物环节拉动非遗的制作生产,对于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群、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相关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社会消费,实现非遗保护和文化扶贫双赢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上一篇:【非遗动态】张新发在非遗产业化发展上乘风破浪

下一篇:【民俗】高安土城斗牛(宜春市)传承人:熊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