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素,云南有百余项极具民族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果把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一项技艺带来一份工作,一份工作留住一批年轻人。这样,乡村振兴才更有支撑。”住滇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说。

  在建水紫陶上钻研20多年的田静,深知“非遗”传承的艰难。她认为,挖掘乡村传统手工艺,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让农村青年拥有一技之长,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2018年11月,田静成立了紫陶技能传习中心。这个经民政部门注册的非营利机构,同时成为云南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田静说,她特别希望在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渠道,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护与传承建水紫陶传统技艺,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不仅如此,田静还希望将自己的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建成非遗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模板,“为非遗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一个成功案例。”

  过去一年,田静走访了云南很多职业中专发现,作为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却鲜见非遗技艺传承专业。为此,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田静提交了一件题为《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议》的提案。

  “如果由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可有效阻断非遗技艺流失,同时为传承人在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弟子奠定基础,使非遗技艺传承常态化。”田静建议,首先由人社部门牵头,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协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形成可供借鉴参考并具有普适性的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实施方案。实施初期,可选取一批职业院校作为试点,由职业院校具体负责向教育部门申报非遗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或实习导师,解决职业院校师资缺乏问题。

  说起复工复产,田静深有感触。她说,受疫情影响,她所从事的紫陶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寒冬”。但包括税务机关在内的各相关部门为抗击疫情,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落实了各项便民举措,让企业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发展信心。“税务部门正在不断拓展的‘非接触式’办税服务模式值得肯定,既有效降低了人员聚集导致的病毒传播风险,又切实提高了办税缴费效率。”田静说,希望税务部门能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辅导力度,让更多纳税人、缴费人应知尽知税费优惠政策。

来源:云南政协报

上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南社秋千(渭南市)

下一篇:【非遗动态】杭州非遗+电商 让苗银“出山”又“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