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墨玉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距乌鲁木齐1440公里,总人口近70万人。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有着千年历史的新疆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就传承、存续在这片土地上。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新疆地区在政治上与内地连为一体,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中原的造纸术也由此传入西域,和田地区的居民就地取材,用桑树制纸。
  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和田市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一个桑皮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说明至少在唐代和田一带已有了造纸业。
  桑皮纸是西域造纸业的主角,在西域三十六国时期最为兴盛,和丝绸一样,桑皮纸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过去新疆交通极为不便,明清和民国时期新疆地方官府基本使用桑皮纸作为办公用纸。1911年,杨增新担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后曾多次说“桑皮纸是名副其实的地方特产,来历久远,至今没有被时代遗忘。”他提出开办“制纸传习所”,培养桑皮纸制作工匠。
  桑皮纸制作曾是天山南北许多人谋生的技艺,出现过大量制作桑皮纸的专业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型造纸业的发展,桑皮纸逐渐退出了公文、印刷和书写用纸行列,匠人们大量减少,制作地也仅有和田地区墨玉县。
  到来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疆桑皮纸制作几乎濒临绝境。
  2006年,国家开始整理保护散落在民间的传统制作技艺,新疆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及时挽救,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如今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新疆非遗保护传承领域的一大亮点。
  近十年来,在新疆文旅部门和墨玉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集桑皮纸制作工艺展示、桑皮纸及桑皮纸衍生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桑皮纸一条街”,普恰克其镇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桑皮纸之乡”。
  2012年,新疆国画院秘书长魏宝山和同事们,携手国内外书画艺术家,开始传承保护、推广利用新疆桑皮纸。
  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还拍摄、播出时长30分钟的《非遗经典——新疆桑皮纸》,向国内外宣传推广这丝路遗珍。
  2014、2016、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和自治区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先后三次资助新疆国画院举办“桑皮纸上的中国画——全国美术作品巡展”,出版发行《桑皮纸上的中国画作品集》。近千位全国知名画家,应新疆国画院邀请,首次用桑皮纸创作中国画,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全国美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
  近十年来,新疆桑皮纸传承推广人魏宝山带着非遗桑皮纸及桑皮纸衍生系列文创产品,在中国(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北京文博会、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综合文化交流活动、欢乐春节—中国赴孟加拉国文化交流活动等国内外众多展会交流互动、推广展示。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新疆桑皮纸制作技艺列为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同年,文化和旅游部还将墨玉县设为全国“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墨玉县桑皮纸产业的发展。
  新疆桑皮纸一直保持着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大型作坊或工厂,所以这门技艺主要是世代相传、口传心授、子承父业。
  2015年,墨玉县最著名的桑皮纸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托乎提·巴克和阿不都力米提相继去世,但在他们的带动、培养下,墨玉县已经形成有30多户、50多人的桑皮纸传承人群体,成为新时代新疆桑皮纸传承、保护的中坚力量。
  2018年,国家纸制品监督检验中心、新疆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标准化研究院、新疆国画院等单位支持墨玉县政府,制定发布《新疆桑皮纸制作技艺流程地方标准》,为桑皮纸传承人群体标准化制作桑皮纸、规范这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9年,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支持下,由新疆国画院承建的“非遗桑皮纸工坊”在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布达村挂牌成立。
  墨玉县气候条件适合桑皮纸全年均可制作,桑皮纸传承人群体有一半坚持一年四季从事桑皮纸制作,一半在农闲时节制作桑皮纸。制作和销售桑皮纸,已经成为当地百姓民居家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好途径。
  新疆维吾尔族桑皮纸,是以新疆境内生长的桑树、胡杨碱、土碱为原料,经伐条、浸泡、剥皮、锅煮、过滤、锤捣、发酵、捞纸、滤水、晾晒、揭纸、分类、打磨13道主要工艺制成。按照用途可分为生活用桑皮纸和书画用桑皮纸,尺幅大小不等。
  新疆独特的气候、水土、光热等条件,形成制作桑皮纸所需的桑树、土碱等原材料品质不同,由此制成的桑皮纸,具有历千年不褪色、吸水性和抗拉力强、防虫蚀、不怕潮湿等特性,弥足珍贵。
  新疆桑皮纸传统工艺联系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促进当地农民居家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桑皮纸曾经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过重要作用,挖掘桑皮纸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将新疆桑皮纸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能传承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增收脱贫,同时可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新疆体验式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来源:新疆国画院




上一篇:【传统手工技艺】博白豉膏制作技艺(玉林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国家级)(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