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张东海.jpg

宝卷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演化而成的一种俗讲文本,明清以来包容进大量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和社会风俗,成为民间文学形式。宝卷的讲唱曾见于从甘陕到江浙的广阔地域,尤其以长江下游的吴方言区最为突出,被称作“讲经”或“宣卷”。靖江讲经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是靖江市的地方传统文化活动,讲经的宝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圣卷”,讲的是神话故事;一种是“草卷”,讲世俗故事。讲经的基本形式为说唱结合,一唱众和,唱腔有平调、单调、含十字、滚龙调、挂金锁、打莲花等。往往由一名佛头、两名客师主讲,讲经动情处,听众与主讲者一起和唱,往往一连几天通宵达旦。

2008年,靖江宝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一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宝卷传承人张东海入选其中,成为靖江市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他说,“做佛头讲经40多年了,本来想“退休”,现在又歇不下来了。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说什么我也要为靖江宝卷再做点工作。”  

生活在靖江老岸地区的人们,民间有做会的习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靖江风俗大观》中提到:本邑民间流行的既礼敬神灵,又自娱自乐的风俗信仰活动。具有富含宗教意味的仪轨,如拜愿、请佛等。做会的时机通常选在冬春农闲时,逢菩萨生日、喜庆活动,或者消灾祛难的祈祝活动才举行。会上要宣演宝卷,也就是讲经。靖江宝卷已经列入国家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靖江市于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宝卷传承文化之乡”。做会讲经的执事和艺人被称为“佛头”。

从小在乡间耳濡目染,张东海特别迷恋听经,迷恋佛头讲唱的旋律,迷恋宝卷中的故事。八九岁时,他就整夜地待在乡亲家的经堂里,听得如痴如醉。十三四岁时,能学讲《十把穿金扇》《六明珠》,像模像样。1964年,张东海中学毕业,拜靖江宝卷讲经师傅钟茂堂为师做佛头,学讲圣卷。但在那时候,做会讲经终究不是挣钱吃饭的营生,张东海不得不暂时放下心爱的靖江宝卷,另谋出路。

终究放不下痴迷多年的讲经,1981年,34岁的张东海师从靖江宝卷师傅袁戈生,再次登台讲唱靖江宝卷,他声音高亢、清亮,记忆力好,能连续讲一个月不重复,很快就声名鹊起。袁戈生是靖江宝卷师傅季汉生的徒弟,张东海为该谱系的第三代传人。

2007年8月25日,张东海清楚地记得这个日期,他说,那一天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天。2007年中国靖江宝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期间,那一天晚上8点多钟,来自世界的宝卷研究专家专程赶到孤山镇赵家市一村民家里,听张东海讲宝卷《龙凤再生缘》。专家们对他的讲唱赞不绝口。一位日本学者对张东海说:“你是我的偶像!”

现在张东海每年平均要讲唱宝卷200余场。他还保存着师傅钟茂堂传下的手抄本靖江宝卷8册。在讲唱过程中,收集整理了《再生缘》《薛刚反唐》《九美图》《牙痕记》《李清卷》《土地卷》等10多部宝卷,20余册。新编了《佛头讲十七届六中全会》《佛头讲十八大》《黑牡丹》《王老汉看病》等新宝卷。张东海十分重视宝卷的传承工作,精心传授刘正清、陆广灿、肖栋、刘乃杰、张卫国、顾天权、刘伯初、魏浩其等10名徒弟,现在,10名徒弟均能独立登台讲唱靖江宝卷。

2007年中国靖江宝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教授在呼吁:靖江讲经要走张东海的路子。他讲经时的投入和表情,甚至超过了我们一些专业演员。蔡曙鹏说的张东海的“路子”,正是张东海对讲经的创新变革。“以前的佛头,闭着眼睛讲经,我的师傅袁戈生也是这样讲的。但我认为,要想吸引听众,必须睁开眼睛,加入情感,丰富表情。”张东海说。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王金甫说,张东海的讲唱柔和顺畅,表情丰富动人,有瞬间入戏的功夫,情绪随情节的变化而起伏,讲到欢喜处,雀跃动情,喜不自禁;讲到悲情处,两眼立即充盈着晶莹的泪花……感情细腻,极具悟性。在张东海看来,做佛头一定要契合宝卷内容表现出的气质,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于善恶旗帜鲜明。通过自己的讲唱,传递宝卷的教育意义。他揣摩宝卷中人物的个性,思考人物们走路、说话的神态。比如,正面花旦怎么笑?风流女子怎么笑?有几种哭泣?是撕心裂肺还是哀而不伤?这些细节,张东海都能在瞬间表现出来。他说,这需要长年累月的刻苦练习,积累丰厚,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张东海的经堂里总是座无虚席。听众非常认同、喜欢这位表情丰富、声情并茂、主题鲜明、吐字清晰的佛头。张东海对徒弟们说也要做到这些。“活到老学到老!”他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讲经也要与时俱进,通过革新吸引年轻听众。佛头在讲唱过程中,要吸收小品和戏剧的长处。改掉宝卷冗长部分,变得短而精,短时间内就有爆发力的表现,立即牢牢抓住听众。前段时间,为用讲经的形式宣传十九大,张东海特地设计了一段6分钟左右的讲唱。由朱锡桐老师作曲,伴奏用上了大提琴、扬琴、笛子和二胡,代替和佛。类似这样的尝试,张东海认为多多益善:“萨克斯,小号,这些西方乐器,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和讲经结合起来。希望徒弟们能多做一些尝试。”

能得到专家的认可,让张东海备感幸福。他也从一位民间佛头转换为宝卷传承人。2006年,张东海在靖江电视台录播《梓潼卷》等7部宝卷,现在民间广泛流传。2014年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江苏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讲唱宝卷《九美图》片段。2015年,他应邀来到南京艺术学院现场为靖江宝卷研究专家孔庆茂及其学生讲唱宝卷《舍命替罪》,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同年参加靖江市第33届文艺节《醉美旋律》,讲唱宝卷《母恩深似海》,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2014年张东海被确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靖江宝卷代表性传承人。

难能可贵的是,张家三代人都和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张东海的父亲退休后,在儿子的影响下,做了15年佛头。张东海的儿子张卫国,原来并没有打算继承父亲的衣钵。2006年,张东海在电视台录制了7部宝卷,需要录入字幕,张卫国承担了这个工作。写着写着,张卫国不禁沉浸到了宝卷的世界,他对父亲说:“没想到靖江宝卷和讲经是这么美丽和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讲经传承下去。”这项工作做完后,张卫国主动跟着父亲学习讲经。从生疏到熟练,现在已能独当一面。张卫国说:“用我的努力,将靖江宝卷发扬光大,我也准备带更多的徒弟,把讲经传播到靖江每一个角落。”

在淮安工学院读大三的张昊煜,已经在网上看到爷爷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消息,他告诉记者,自己非常高兴。小时候就在爷爷的讲经声里长大,也是耳濡目染,对讲经很有感情。他会在宿舍里对天南海北的同学介绍靖江讲经。他说:“靖江宝卷和讲经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劝人向善,在浮躁的当下,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平静,找回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人。”虽然张昊煜还在上学,但他已立志,毕业后一定会传承爷爷的讲经,围绕年轻人的兴趣点,将长篇的内容缩短,用当下流行的视频、音频去表现讲经。“或许我将来做不到很全面地继承,但会尽己所能,考虑一些传承方式。”他说。

上一篇:【传统戏剧】 二人转(市级)(铁岭市)传承人:万馨

下一篇:【曲艺】 宣卷(国家级)传承人:芮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