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说到赤土扣肉,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赵成林赤土扣肉。天津东丽区的赵成林赤土扣肉,从早年小作坊到如今大工厂,从口耳相传到入选“非遗”,总是逢年过节供不应求的紧俏货。几十年过去,赤土扣肉香飘十里的记忆依然清晰,渗透在肉香中的亲情让人难以忘怀。

过去每每临近年关,天津东丽赤土村的七八趟街满是扣肉香味,村里赵成林家做的赤土扣肉十里飘香,街头巷尾都闻得到。“隔村一望百千里,不走半步却闻香。”那时很多人来买扣肉往往不知道在哪,都是寻味而来。

赤土村就是现在的华明镇,原来叫赤碱滩,是东丽区的一个村子,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彼时农村做婚宴大席,赤土村当地有几个主菜,包括赤土扣肉、水熘丸子、鸭子、牛肉、鱼、鸡块等等,“扣肉佐饭最佳,农村流水席,吃完就走。”最早在赤土村做扣肉的人屈指可数,这其中,就有赵成林和他的师父绍起。据说师父绍起的鸭子、扣肉技艺都是师从北京厨艺界老师父张友林。绍起扣肉做得好,赵成林炒菜比较厉害,俩人搭配,也互相学,基本就占据了赤土南半边的市场。

赵成林十几岁就开始做扣肉,他的赤土扣肉既继承了师父绍起的“一字横刀”,又结合了在天津随缘酒家学习的津菜技艺的酱香型口味。

2006年东丽区文化部门找到赵成林,告诉他赤土扣肉有来历,是从宫廷传出来的,提议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个年代还是作坊作业,赵成林没概念,“有什么来历?一块扣肉嘛。”不过他还是翻出了师父绍起当年给他的旧书本,“拿出来才发现,里面好多宫廷名菜技艺、秘方、配料都记录得相当细致,甚至会仙居炒肝制作工艺详细到放的作料是什么、放几两。全聚德鸭子炉子怎么制作等等都有,更不用说万字扣肉、羊汤……”不过有书没用,想知道具体的做法还得有人言传身教。

这一倒还真倒出了赤土扣肉的历史,赤土扣肉是从清代御膳房宫廷大菜“万字扣肉”发展而来。清末民国时期,祖师爷张友林将早年宫廷满汉全席中的“万字扣肉”改成了六块方肉,“主家,媳妇,两边各自父母,孩子没有,那时候肉少,只能给长辈,不像现在六块都得给孙子。”

到了绍起这一代,六块方肉被改成“一字横刀”,“解放期,大伙开始有肉吃了,一大桌子好多人,六块不够分了,元宝肉就改成了一字横刀,一片一片切片,越薄越好,每人都能落上一块。”赵成林小的时候肉还是稀缺之物,没人舍得吃,条子肉切好,托在白菜帮子上,“那时候没有碗,托走是要孝敬老人的。”

真正传到赵成林这一代,他结合津菜技艺加上师父绍起的“一字横刀”,融入现代的酱油、酱豆腐、料酒、面酱、香油等调料,研制出“赵记十八道工序”赤土扣肉。

赤土扣肉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扣肉选用乳下三寸一指膘五花三层猪肋肉,精选的下五花分层明晰,之后通过现代调料的衍生与改进,独创了“赵成林十八道工序”作为赤土扣肉的秘制程序,并大胆使用真空包装技术进行冷封贮藏,使赤土扣肉利于保存与携带。

“赵成林赤土扣肉”区别于现代工厂生产食品的,没有添加剂与防腐剂,采用传统的高温消毒、低温保存、传统的木柴火为蒸煮方式,加入独创“赵记酱香”秘制调料,还要用煮、冒、炸、切、蒸、兑等十八道工序。这样做出的扣肉,色泽鲜亮,肥而不腻。

一位来自北京的食客吃后吟诗道:“隔村一望千百里,不走半步却闻香。”每到年关,订货的人众多,还有很多客户是慕名远道而来。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每年都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

赤土扣肉除了制作扣肉,还有四喜丸子,“扣肉丸子”是天津人每逢过年必备的“硬菜”。丸子的加工,则注重选肉绞肉和配料以及烧制的火候,不仅入口即散,而且嚼起来又有弹性。

各大菜系大多都有扣肉这道菜品,但是因为地域口味的不同,扣肉的做法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赵成林赤土扣肉在调料的选择与口味的调配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酱香浓厚、咸中透甜,特别适宜天津人的口味特点。

赵成林独创的“赵成林十八道工序”的赤土扣肉制作技艺于2009年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 子火烧、一品烧饼制作(市级)(天津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 独流老醋酿造(市级)(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