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郑剪纸是天津市传统剪纸艺术的一种。大郑是天津市东丽区的一个小村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剪纸这个农家自娱自乐的节目。据当地老人讲,当时用的工具主要是剪刀,图样也和有些地方一样是通过烟熏流传。剪纸多为窗花的形式。二〇〇九年十月大郑剪纸被列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郑剪纸被列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郑是天津市东丽区的一个小村庄。以剪纸而闻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剪纸这个农家自娱自乐的节目。据当地老人讲,当时用的工具主要是剪刀,图样也和有些地方一样是通过烟熏流传。剪纸多 为窗花的形式。在这之后,大郑村的村民就凭借着自己的心灵手巧将剪纸发展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据2003年的统计数字,全村200多户居民一年输出600多万套剪纸,剪纸收入成为全村80%的家庭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剪纸本身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纸型由小变大。早些时候,农村的窗户还是旧式的纸糊窗户,呈小方格状。但随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片的砖瓦房和明亮的玻璃窗户更加适合贴较大些的窗花。这就使得窗花的大小发生了改变。由五彩变为喜庆红。窗花变大了,不仅增加了上色的难度,也延长了制作时间。另外因为市场的原因,大型的剪纸更需要增加其精细的程度以提高其观赏价。在这种情况下,较多的镂空和拉须就使上色变得极不现实。作用更加广泛、题材更加多样、做工更加精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剪纸的作用就不仅仅局限在过年贴在窗户上表现喜庆祥和的气氛,也成为观赏、收藏和馈赠亲友的精美礼物。面对市场的这种需要,大郑剪纸不仅在题材上趋向于多样化,在做工上也由剪刀变为刀刻,增加了剪纸的精美度。二〇〇九年十月大郑剪纸被列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郑剪纸的发展,除了社会发展市场的作用外,也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辛勤创作。值得一提就是当地年逾60的民间艺人刘洪源老人。在2003年的时候,老人用了7天的时间创作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剪纸,当时各媒体均有报道。大郑村也由此将其独特的剪纸艺术展现于世人面前。但由于其缺乏政府的组织和扶植,经营方式仍以散户为主。

  大郑的剪纸现在仍在释放着它独特的魅力,大郑村的民间艺人也仍然在刻着自己的憧憬和希望。

大郑剪纸在传统的剪纸形式上,由传统的剪刀剪法,发展为以刻刀技法为主的剪纸。由于剪纸刻法的不同,剪纸的风格和内容及技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剪刀剪的一般来说,较为小巧古朴,用刻刀刻的则精细博大犷。

大郑剪纸注意外形刻画,人物比例均匀,线条衔接柔和,无明显幅度变化。整体图案浑厚有力,线条流畅,刻画精细。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情景交融,稳如九鼎,细如纤丝。具有木刻、皮影、工笔画的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大郑剪纸历史悠久,土壤深厚,艺术超群,品质高雅,品种丰富,蓬勃多彩,在中国民间剪纸的丛林中独树一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大郑剪纸最大的特点采用单色、多色、套色、填创等多种技法,着重表现吉祥富美,紧跟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题材,是它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最大特点。而单色剪纸是其最大特色和优势。因为单色剪纸,突出了“剪”的艺术主题,更加来不得半点虚假。

剪纸的内容、种类、纸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种类上看,涉及各个领域。有纸制品、婚庆用品、脸谱、春节用品、贺卡、促销礼品、纪念品、挂历、日用挂摆饰、企业贺卡;从内容上看,人物、花鸟、书法、山水、邮票、外国景色、等等不一而足;从纸张上看也有新的突破,有的剪纸不用传统工艺的纸张。用书画宣纸来剪刻剪纸,有的改为250克原色进口珠光艺术纸。

大郑剪纸最大的技法特色是刻刀纤细。在用刀上,轻巧而有力,刚劲而随意,均匀而散漫,细微之中不失灵活,粗犷之中彰显细腻。握刀上下垂直一线,雕刻准确不差微毫。下刀起刀,刀刀见 准。相连之处,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线线相连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构图造型艺术化,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色彩单纯、明快。刀法“稳、准、巧” 。这是大郑剪纸的主要技法和特色。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上一篇:【非遗动态】非遗网即将亮相2019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下一篇:【传统技艺】 老美华中式连袖男装制作和老美华津派旗袍制作技艺(国家级)(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