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六分村登杆圣会,原名“蹬竿胜会”,在申报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更名为登杆圣会,主要传承于天津市静海县台头镇大六分村,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六分村所属的天津市静海县台头镇,北临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西界河北省文安县滩里乡,南邻王口镇和梁头镇,东连独流镇。海河的主要支流大清河流经此镇。

大六分村原属于二堡乡,形成于清康熙年间,沿子牙河成块状分布。关于该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该村的初始民为孙家、张家、刘家、李家、朱家等六大户人家,一家分一条地,所以叫大六份村,后易名为大六分村;二说是该村民国时分属于静海县和大城县管辖。其中大城县管六分、静海县管四分。村子因此而得名大六分村。

大六分村登杆圣会大约成立于1743年,关于其使用的杆有小白龙的化身和沿子牙河漂流而至两种说法。

杆会出会一般以出庙会为主,“文革”前,杆会出会的会员还算工分,但“文革”中被取缔了。1981年,在全国民间花会复兴的大潮中,大六分村登杆圣会开始恢复活动。1986年,在天津市举行的津沽花会大奖赛中,该会获二等奖。1987年,还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节开幕式。2009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天津市静海县大六分村登杆圣会相传兴起于西汉时期的“猕猴缘杆”,指的是人们像猕猴一样赤脚往杆子上爬,向上天求雨,祈求美好生活的一项活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传到静海,并成为盛极一时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成立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几乎全村的男人都会表演,代代相传,成为大六分村的一个传统。

大六分村圣会成立于1743年,“文革”期间杆会中断了十几年,会中的杆被用来做牲口棚上的房檩子。1981年,杆会开始重新恢复表演,把神杆从牲口棚取下,重新请回老会所。1986年秋天,县文化馆来人主张恢复登杆圣会,当时恢复非常不容易,老一辈子的登杆会员已经年龄太大上不了杆,村民就用滑轮抬着他们上杆,做各种动作,传给在杆下面学的小孩。杆之所以经历300多年的风雨而依然屹立,会员们讲是因为经常用,会员们在爬杆的时候要往手上吐唾沫,唾沫里有盐分,一方面可以使杆不长蛀虫,另一方面,人们的手上有油,爬杆的过程中就可以使杆润滑不容易开裂。但是因为杆长时间地立在地上,底部有点朽烂,所以,裁掉了一截,从原来的8米变为6.8米。杆既是会的灵魂,同时又是会的信仰和表演器具,人们出会都要爬这个老杆,认为爬这个杆最安全,不会有任何危险。

人们很看重登杆活动,因此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进去,于是就有了一个相关的传说。相传在1743年,那年大旱,静海的一位姓李的老奶奶去子牙河洗衣服,河里没有水,于是就自言自语道:“老天爷啊,你再不下雨,这一带的人就活不下去了”这话被东海龙王的儿子小白龙听到了,就去求龙王,老龙王说:“天庭有个司雨官,他那有个宝瓶,只要把这个瓶子搬倒,天下才会有雨水,但是,你的法力不够,所以搬不倒瓶子的。”小白龙听了,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救受难的百姓,于是就上了天,找到了宝瓶,他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搬不倒宝瓶。此时,他想到了地上的百姓,于是他来到人间,对人们说:“我展开身躯,直奔天庭,你们顺着我的身子往上爬,人多力量大,咱们一定可以把瓶子掀翻”。人们就按照小白龙说的去做,一个个朝天上爬去,每爬上一个人,小白龙就要将自己的身躯向上拔出一节,已经爬上107人,小白龙的骨骼也拔出107节,小白龙残忍的伤害着自己的身体,还要托着107个人,累得他呼呼直喘粗气,此时,离水瓶还有一两个人的间隔,他大声对地面喊道:“再上来一个人,用流星锤把水瓶击破就行了”。于是,第108个人爬上天庭,用流星锤狠狠砸向宝瓶,水瓶被击破了,大雨洒向人间,受难的百姓得救了,可是小白龙,却因为耗尽元气,浑身瘫软,他那拔长了的龙骨一节节从天上掉下来,为了解救人民,小白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地上的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农历四月初五小白龙带人们求雨的日子,人们就会烧香祭拜,并且还要爬杆,以纪念小白龙。

登杆圣会的这一神话起源被世代口述相传,说明该会和求雨习俗紧密相关,所以,有必要考察中国的祈雨习俗以及大六分村祈雨习俗的地方性知识。仪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用行动来表达信仰。中国自古有以龙求雨的习俗,相传神农时便有以龙求雨的做法,龙和祈雨职能反应了先民的宇宙观、自然观。龙自汉代以后成为求雨习俗中的主角,登杆圣会中的神杆,既是祭祀器具,同时也是表演器具,神杆既是小白龙身体骨节的化身,具有了神格化,同时小白龙为人民祈雨甘愿牺牲自己,又将小白龙人格化。无疑,龙是一种原型,体现的是一种思维范式,“原型是一种精神框架‘结构’,一种经历过漫长的时光后的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原型是被抽象化了的,类似‘理念’和中国的‘道’。而原始意象是具体可感的。这里的意和象是一种主观与客观,意与象的契合的过程,一种与生理反应相关的心理反应,而不是作为一种固定的图式的激活和‘再现’”,祈雨是农耕文明典型的仪式实践,“信仰以及仪式提供了一种有秩序的宇宙模式,它能通过解释未知事物和不可质疑的信任,减少个人的恐惧与忧虑,从而,祈雨就不单是个人行为,而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对付危机的行动。信仰的基本一致以及共同参加的仪式,有助于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增强他们与所处群体的一致性”。祈雨习俗具有在地化特征,杆会通过仪式展演,就通过了集体性的对付危机的过渡仪式,是审视其精神世界和信仰世界的一个视角。同时,登杆求雨也是登高求雨,人们通过登高更接近天,这也是古代下雨观的一种体现。

杆会中,祈雨活动的主体是男性,这和村落中权力的运作是同一种结构,村务、村政归村书记和村长管理,而民事以及与宗教、祭祀相关的活动也是由村书记和村长管理。登杆圣会的整个表演是一套神圣的沟通体系,沟通了天和地、阴和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任何仪式都是一个或多个过程的整合。仪式过程的意义并不在其过程本身,而在通过仪式过程所达到的镶灾效果以及仪式过程中的‘度过’含义。祈雨仪式过程亦在此列。无论早涝灾害的大小,都会或多或少地造成人们财产的损失和心理的恐慌基于民众的信仰,他们相信通过举行各种有效的析雨仪式,会缓解甚至化解灾害,而且仪式过程的进行也在民众心理上造成一种‘危机度过’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由危机带来的恐慌。”

大六分村现在仍然传袭着干旱季节求雨的习俗,每年四月份的时候,如果天气连续干旱,再不下雨庄稼就无法播种种植,他们就会把举行祈雨仪式:首先燎杆,然后请杆,把杆请到会房外面的广场上,把杆立起来,燃放鞭炮后,鼓钹齐奏以求雨。据会员讲,祈雨仪式后,多少总会下点雨,还是很灵验的。有的时候,四里八乡的人因受干旱之苦,也来会里求雨,让杆会的人把杆请到会房外求雨,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大六分村的杆是小白龙的化身,相信其神圣性和灵验性。

上一篇:【体育与杂技】 永良飞叉(市级)(天津市)

下一篇:【体育与杂技】 独流通背拳(市级)(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