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安为高王院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据他介绍,高王院莲花落在此地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高王院莲花落起源于清末民初,那时高王院村村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村里的年轻人闲来无事,除了赌博就是到处玩耍。当时,一位外地民间艺人来到村里,看到这样的情况非常担忧,为了让人们走上正途,他向村民传授了莲花落表演技艺,并在唱词中加入许多劝人向善、积极生活的内容。由于莲花落曲调优美、唱跳结合、易于传唱,村民无论年龄长幼,均争相学习、踊跃参加,赌博之风也因此得到根除。之后莲花落便在这里扎下根,成为民间花会的保留项目。

身在高王院村,王文安十二三岁便耳濡目染,跟着在莲花落表演中担任主角的哥哥模仿、学习,逐渐掌握了演出技巧。早期,女子不允许参演莲花落演出,所有角色均由男子出演,装束上则与评剧类似。此项花会锣鼓乐器齐全,唱腔、唱段有板有眼,演出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大小姐、二小姐、小丫鬟等。

过去表演时,男扮女装的演员们走村串街,随走随演,锣鼓齐鸣震天响,演员身段优美动作灵活,每人双手分别持两个竹板,边打边唱,深受村民喜爱。每逢新年、正月十五或是每年四月二十八当地庙会出会时更是热闹。

一直以来,王文安出演的角色为霸王鞭,在莲花落表演中负责领队热场。霸王鞭是一根长竹竿,两头分别系着彩带,打起鞭来与演员蹦跳结合,令人眼花缭乱。

此外,当年表演时还有一位负责“打节子”的演员,表演时演员呈半蹲姿势,要用脚尖着地,手里拿着两块竹板,边跳边敲打,是为“打节子”,模仿的是麻雀走路的姿态。“这个姿势很难受,演一场下来,演员形容两只脚比老太太裹脚还要难受,如果是没有练过的人,跳一会儿就累了。”即便如此,王文安说,当年村子里莲花落的会员依旧踊跃参加演出,“过去莲花落繁荣的时代,演员如果不让上场就会特别着急,那时四里八乡的百姓,只要一听说莲花落要演出,马上会将演出现场聚拢得水泄不通。”

如今,王文安所在的高王院莲花落会有会员30余人,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会员王德禄今年80岁,从年轻时便是莲花落会中掌握唱段最多的会员。他告诉记者,之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对莲花落不感冒,主要和它的唱段有关

60年多来,伴随着莲花落竹板铿锵的节奏,王文安从懵懂少年变成了花甲老人,相比之前莲花落出会时的场面,如今,每到喜庆之日,他虽然也会登台演出,但放眼望去,围观者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人,少了之前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围观的热闹,这让他有了一种今非昔比之感。

如今,王文安所在的高王院莲花落会有会员30余人,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会员王德禄今年80岁,从年轻时便是莲花落会中掌握唱段最多的会员。他告诉记者,之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对莲花落不感冒,主要和它的唱段有关。莲花落表演时,通常会有鼓和钹来伴奏,演唱起来细腻柔美、抑扬顿挫、尾音略长。“莲花落演唱时讲求稳和慢,唱出来才有味道,我们也曾经教过年轻人唱,但都没有成功,因为年轻人几乎全都受流行歌曲影响,唱得快,这样一来,完全没有莲花落唱段的韵味。”王德禄说。

2009年,高王院莲花落入选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的莲花落在此地盛极一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非遗面临着演出会员老龄化、后继乏人等问题,即便如此,这些莲花落的老会员仍坚持不懈,努力将这项非遗传承并发展下去。

上一篇:【民俗】 寺各庄竹马会(市级)(天津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 宝坻皮影戏(市级)(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