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业人姓王,原籍山西。 初为一席棚小酒店,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赚钱后,于乾隆七年(1742)盖了一间门面的小楼。经营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莲肉、晾肉等小菜。

到乾隆十七年,因皇帝赐名,又送一“虎头”匾而出名。同治年间又增添了烧麦,其特点不仅皮薄馅满,而且味道极好。 抗战时期,都一处虽幸免没倒闭,但生意一直不振,直到北京解放,才获新生都一处烧麦馆位于繁华的北京前门大街路东36号,已经有260多年的历史,主营各种烧麦、炸三角、马莲肉和山东风味炒菜。

郭沫若生前经常偕夫人前往都一处用餐,1964年,郭老亲笔提匾“都一处”,其夫人于立群也为该店手书了高2米宽3米的《毛主席诗词》壁书。

都一处烧麦馆最早是以经营烧饼、炸豆腐、烧酒的小铺,俗名“醉葫芦”,因门口挂一破酒葫芦而得名,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深夜回京,到酒铺用餐,因除夕京城仅此一家还未关门。又服务热情而龙颜大悦,于是派太监赐匾取名“都一处”。乾隆赐匾后,很多人都来都一处看匾,生意地甚为兴隆,经营酒类由白酒佛手露发展到五加皮、茵酒、黄酒、蒸酒等;菜肴也由凉菜发展为数十种炒菜,面食有烧麦、炸三角、饺子、馅饼等。

1996年都一处进行了改建和装修,1998年8月18日重张开业,新开业的都一处内设三个大厅和一个外宾餐厅。一楼以普通烧麦为主,二三楼经营中高档烧麦和山东风味炒菜,都一处烧麦不仅用料精细,做工精湛,而且具有鲜香爽口,醇面不腻等特点,并曾经荣获商业部“金鼎奖”和“中华名小吃”等光荣称号。

都一处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业人姓王,原籍山西。初为一席棚小酒店,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赚钱后,于乾隆七年(1742)盖了一间门面的小楼。经营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连肉、晾肉等小菜。 到乾隆十七年,因皇帝赐名,又送一“虎头”匾而出名。同治年间又增添了烧麦,其特点不仅皮薄馅满,而且味道极好。 抗战时期,都一处虽幸免没倒闭,但生意一直不振,直到北京解放,才获新生说起“都一处”牌匾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访,回京进永定门来到前门一带,这一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老百姓都带着齐备的年货,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吃团圆饭。众多店铺也早已关门上板,掌柜的把全店人召集到一起“说官话”(旧社会商家年终结算帐目,分配奖励,决定人员去留),分红领赏。只有王瑞福开的这家酒铺仍在开门营业,乾隆一行3人便走进了酒铺。王瑞福一看这3位客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又从衣着表情上猜出他们是一主二仆的身份。王瑞福凭着十几年经营酒铺的经验,连忙把3位客人让到楼上,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铺自制的几样拿手凉菜“糟肉”、“凉肉”、“马莲肉”一齐端上桌来,亲自为3人斟酒,并站在一旁伺候。

饮罢酒,尝过菜,其中一位客人问店家:“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赶忙回答:“小店没有名字。”这位客人听见楼外鞭炮齐鸣,想到家家户户已在欢度新春,生出几分感慨,他非常感激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当时一听也就过去了,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对王瑞福说,这块匾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三十晚上来吃饭的3位客人中,主人打扮的就是皇上。王瑞福听罢连忙朝天叩拜,立即将匾挂在进门最显眼的地方。从此,“王记酒铺”便改名叫“都一处”了。

王瑞福还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当“宝座”一样供起来。并将乾隆走过的从大门到楼上的一段路保护起来,终年不打扫。日积月累,来往客人带进的泥土越来越多,最后成了一道土埂,被称为“土龙”,这条“土龙”在清代被列为京城的“古迹之一”。清朝《都门纪略·古迹》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苏州文人张子秋,慕名来到“都一处”,酒饭后写到“都一处土龙接堆柜台,传为财龙”。 “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兴隆,许多人争相来此观看御匾,后来很多中外宾客用餐后都要在御匾前合影留念,这一情景一直在延续。

有藏头诗赞曰:“都城老铺烧麦王,一块黄匾赐辉煌。处地临街多贵客,鲜香味美共来尝。”短短二十八个字,把“都一处”的历史、经营特色、所制烧麦的鲜香味美,都一一道出,最后两句还告诉大家“都一处”临街开店,交通方便,号召大家都来品尝“都一处”的品牌食品——烧麦。

“都一处”是北京一个有名的字号。据说乾隆皇帝在一个大年初二的晚上,出来私访,溜达到前门大街。那时候的买卖家,特别是饭馆,一般的都要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市,只有一家黄酒馆开着门儿点着灯。那儿预备着晾肉批,像南方的牛肉干似的,还有糟肉,又甜又香。掌柜的因为买卖不好才提前开市的。乾隆进门坐下喝了点酒,吃了点儿点心,问了问买卖情况,觉得这个掌柜的挺和气,又问:“你们这买卖叫什么字号?”掌柜的说;“咳,一个小买卖没有字号。”乾隆爷一高兴说:“我给你起个字号好不好?”“那赶情好了。”“你找一张纸来。”掌柜的福至心灵,找了一张红纸,乾隆爷挺高兴,说:“给你起个什么字号好呢!今天大正月的,所有的饭馆都没开市,只有你这黄酒馆开了,我赐名‘独一处’。”刷刷刷,写了三个大字。这位掌柜的也不知来的这位客人是皇上,也没想到皇上会满街溜达,赶紧道谢。第二天天一亮,听门口有马蹄声,来了四位当差的,腰上佩着腰刀,穿着官衣,把马栓在门口石头桩子上了,说:找掌柜的。掌柜的正在收拾店堂,这四个当差的撇唇拉嘴,噬啦嘛啦地进来了。“嗬,几位爷台,您是喝点酒哇,您是歇歇腿儿呀?”“一不喝酒,二不歇腿。昨晚上你这儿来过一个客人?”“对,怎么您哪?没拉下什么东西。”“知道没拉下什么东西,猴崽子。”宫里当差的,张嘴就挑眼,脾气大着哪。掌柜的心说:“我怎么成了猴崽子啦?”当差的加重语气问道,“你知道那是谁吗?”“是,爷台,我不知道。”“当今万岁!”“啊!”掌柜的差点儿瘫在那儿。“怎么样,昨天你伺候得好,赐带银一百两,赶紧谢恩!”掌柜的也不懂怎么谢恩,就梆梆梆磕了三个响头。这四个当差的哈哈大笑,把银子搁在那儿,扭脸就走了。这掌柜的也算机灵,乾隆爷坐的这地方是个圈椅,说太师椅又不是太师椅,说普通椅子也不是。他拿黄绫子把这圈椅子一包,拿黄绸子打了两个花儿。“瞧宝座去!”那阵儿,皇上是至尊,是天之骄子,那是龙啊!结果打这儿买卖就做起来了,又添了烧麦,添了炸三角。请人刻个“独一处”横匾挂在那儿,乾隆爷写的三个字供在宝座上头。就这一手,招来了成千上万的顾客,谁不想看看皇上坐过的地方,谁不想尝尝皇上吃过的东西呀,上至官府大员,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此为荣。从此,“独一处”的名声传遍天下。后来到清末,这家掌柜的觉着“独一处”不好听就改为“都一处”。这就是今天“都一处”的来历。

上一篇:【传统技艺】 “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市级)(北京市)

下一篇:【非遗文旅】“非遗+旅游”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