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末年,陈氏面塑从山东菏泽传入盖州南部的华铜,主要以祭祀品为主,面人为辅。到了光绪年间,面塑传人陈继祖扩大了面塑生产规模,增加了面塑种类。发展至陈塑启一代,陈氏面塑基本定型,形成了可食用品、非食用赏玩品系列。新中国成立后,传人陈群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吸收木雕、泥塑、玉雕、油画等艺术精华,创作单人、多人及人景组合的系列面塑工艺品。

营口陈氏面塑主要包括祭祀品、婚嫁与祝寿礼品、摆件礼品、装饰品等。根据类别不同,其制作材料和工艺迥然不同,如观赏品及高级礼品用料考究,制作时将上好糯米粉和小麦粉用200号细箩筛过,制作时采用熟面塑方法,即先发酵,上锅蒸熟后糅入各色颜料,形成面色,再用揉、擀、抻、搓、展、挑、拨、剪等方法捏成各种物体。

营口陈氏面塑工艺秉承传统工序,如捏制面人时,需先从头部捏起,然后捏制躯干和四肢,最后给面人穿衣、戴帽。同时根据各类人物的特点,按照祖传的规矩“文人的胸、武士的肚、老人的脊背、仕女的腰”等进行局部制作。面人大小不一,传统面人一般高8厘米左右,最高的达20厘米,最矮的只有4厘米。主要作品有《梁山一百单八将》、《金陵十二钗》、《张飞战吕布》、《牛郎织女》等。

营口陈氏面塑的内容与当地习俗息息相关,反映了独特的地域民俗特征,如元宵节时捏面灯是辽南满汉两族共有的习俗,面灯有月灯、十二属相灯、光灯、看场佬灯等。看场佬灯塑造了一个看守场院的老者形象,他怀抱八月灯(意为八月丰收),盘腿坐在圆形的铺垫上,身旁还放一个打场用的石磙子,是辽南地区特有的面灯,表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盼。

 

上一篇:【辽宁·传统美术】锦州面塑(市级)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朝鲜族摔跤 (吉林省延吉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