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西南部。现有常住人口559户,1500多人,村民基本为黄姓。原籍下沙现居海外的黄氏后裔约3000人。

下沙祭祖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传统习俗。已传承八百多年,仪式规范,保存完好,具有开拓创业的文化特征。把祭祖安排在重阳节,使得下沙的祭祖与众不同,这充分体现了重阳节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与后来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相吻合。

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997 项目编号:X-90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下沙黄氏祭祖习俗若入选国家级,将打破有人认为祭祖是迷信的说法,也将把祭祖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同时,对于唤醒市民对非遗的保护也有着积极意义。 “下沙黄氏祭祖习俗,一年两次,海内外的黄氏宗亲都会来。” 文化部官方网站上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深圳共有3个项目入选,下沙黄氏祭祖习俗便是其中一项。

作为一种民间祭祀,下沙重阳祭祖习俗始于南宋时期。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黄氏开基祖黄默堂去世葬于村北的莲花山,其子孙开始每年重阳节到墓地祭祖。到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黄氏家族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黄思铭去世后,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墓祭、祠祭的祭祀仪式也有了完整、严密的固定程序,并代代延续至今。

每年春秋两季,在下沙村内的黄思铭公世祠和莲花山的黄默堂墓地,黄氏宗亲祭典都会如期举行。春祭较为简单,只拜祠堂,时间为每年清明前;秋祭是相对隆重的,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时间为每年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五日(拜墓)和九月十六日(拜祠堂)。把祭祖安排在重阳节,使得下沙的祭祖与众不同,这充分体现了重阳节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与后来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相吻合。

改革开放后,旅居海外的下沙黄氏后裔也每年派代表回国参加祭祖。2004年秋祭,回国祭祖人数达到1500多人,分别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下沙祭祖不是单纯的祭祀活动,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舞龙、舞狮、表演粤剧、举行大盆菜宴,这是下沙祭祖的独特习俗。2002年祭祀仪式后举办大盆菜宴5319席,参加人数达6万人,来宾遍及海内外。国内外很多媒体做了报道,产生了较大影响。

下沙祭祖习俗传承了800年,仪式规范,保存完好,具有爱国爱乡、敬老爱老和多种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特征,保存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礼仪,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海外华人、台港澳同胞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也具有重要价值。

上一篇:【传统技艺】 深圳云片糕制作技艺(国家级)(深圳市)

下一篇:【非遗动态】非遗网即将亮相第十五届文博会 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