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袁中华.jpg

袁中华生于1973年,是著名制盆名家袁舜达之子,出身于澄泥盆砚制作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学得一手祖传绝艺,继承祖上历代技艺集当代工艺于一身。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蟋蟀盆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其蟋蟀盆造制古朴新颖,十二生肖盆、天落提盖盆、直口双底双盖盆、腰鼓槽扣盆、八角盆、竹节盆举不胜举。蟋蟀盆烧制,色泽柔和、干净细腻、光洁均匀、泥质纯正,可见其在泥浆过滤之处下功之深。线条流畅,特别注重各部位的细节处理。使蟋蟀盆更适应蟋蟀生存,袁中华制盆最大的优点在于盆盖盆身全面接触,其精密程度在当今盆坛无出其右,堪称极品。

袁中华2.jpg

据史料记载,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蟋蟀盆分南北两派。北盆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南盆则是以苏州陆慕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所制为代表。陆慕蟋蟀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袁中华3.jpg

陆慕原名陆墓,因三国时吴国陆逊墓在此而得名。从地理位置上看,陆慕镇位于苏州北部齐门外,自古享有“苏州北大门明珠”的美誉,现镇城南端与古城早已融为一体,其东濒阳澄湖,西邻虎丘,北接蠡口和太平镇,已发展成为苏州相城区元和街道一部分。陆慕有两样“特产”名闻天下:一样是陆慕御窑金砖,北京紫禁城里的“金砖墁地”就是陆慕金砖辉煌历史的写照。另一样就是陆慕蟋蟀盆。它被誉为南盆的代表而闻名全国。

袁中华4.jpg

元代时,蟋蟀盆均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

袁中华5.jpg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陆慕促织盆”条载:“宣德时苏州促织盆,出陆墓邹、莫二家。曾见镂雕人物,妆采极工巧。又有大秀,小秀所造者尤妙,邹家二女名也,久藏苏州库中,正德时发出变易,家君亲见。”陆慕镇西侧有个御窑村,素以精制砖瓦闻名,所制砖瓦具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特色。其实早在唐代时因风行斗蟋蟀,陆慕镇御窑村就有了烧蟋蟀盆的小窑。或许当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相关权威史料也就没有详细记载罢了。陆慕蟋蟀盆制作精选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出窑后还放在红茶水或河泥中浸泡,使泥盆吸足水分,故制成的蟋蟀盆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密闭性。民国《吴县志》称赞陆慕镇“制蟋蟀盆甚精”。

袁中华6.jpg

“文革”期间,因蟋蟀盆为“玩物丧志”之物,日渐式微。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有御窑村和南窑村有一批农户,抽空烧制蟋蟀盆,当时还不能公开烧制,只能躲在房间里做盆坯,到夜深人静时才敢烧制。因此,生产数量很少。后来有农户将蟋蟀盆拿到苏州玄妙观出售,一只盆时价三角到四角钱。此后制盆农户逐渐增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烧制蟋蟀盆一度达到鼎盛时期,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陆慕御窑村、南窑村有150多户烧制蟋蟀盆,仅御窑7组就有蒋泉林等20户,南窑村的香炉浜和黄泾浜有37户,涌现出像袁中平、袁中华和苏晓红等一批制盆高手。他们继承烧制蟋蟀盆的传统工艺,某些制作技术和工艺已经超过前代,其产品供不应求,销往上海,无锡、南京,北京、天津,武汉、杭州、温州等地,并飘洋过海。自此,陆慕蟋蟀盆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上一篇:【大洋洲·澳大利亚】大堡礁 Great Barrier Reef

下一篇:【传统技艺】 草编(苏州市)传承人:吴招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