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修脚有不同派别,不同于以修整为特点的扬州修脚,北京修脚更注重治病除根。清华池修脚擅治趾甲类、脚垫类、瘊类、脚气类以及多种特殊型、非常见类别的脚部疾病。常用的刀具有15把,分别是两把除脚垫的片刀、两把去薄趾甲和抢除病甲的抢刀、6 把撕起脚垫和劈断趾甲的轻刀、4 把挖除病变的条刀、一把刮脚放血的刮刀。

修脚的手法有8 种:抢、断、劈、片、起、撕、挖、分。抢是将趾甲去薄,便于切除各种病甲和修整非病甲。断是将趾甲去短、切断。劈是指竖断趾甲两侧的边缘,也就是将指甲宽度变窄。片是指割除较薄、硬的病处,如老茧、死皮。起是割除面积较大的表皮硬化病变。撕是以刀和手指夹起患处,将其撕除。挖和分用于割除处于皮肤深层的病处,如瘊子、垫核。稳、准、轻是其手法特点,稳指持刀要稳;准指青线看准,青线是正常皮肤与病患的分界处;轻指动作要轻,手指和手腕灵活。

修脚非常注重基本功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学习时一般从削竹片、土豆等开始练习基本技法。如今清华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进传统修脚治疗程序,并且配置一些治疗脚病的药物,使传统修脚技艺达到现代医学标准,也使这项技艺在清华池持续传承。

1976年,王建生结束插队生活返城等待分配工作,正赶上清华池来地区挑选修脚工。虽然清华池也是国企,但是一想到要捧着别人的脚丫子工作,王建生愣是躲在家里46天,没去报到。

“我一个多月没上班,我40多天一半月没上班,想不通。我们一百多分配到宣武副公司,就选中我们两个人。我还一个同事,那个同事一天没干过,我比他还长点,毕竟我从事了这个工作,他一天没干。一个是领导到家做工作,因为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母亲没工作,父亲一个人,老叨唠也比较烦,硬着头皮去了,说再说吧。当然期间也托人调工作,但是没调成。基本上我们的体制就是一岗定终身,甭说你换单位了,你就是换一个岗位,比较难。”

虽然当时王建生千方百计想换工作,但最终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硬着头皮走进了修脚室。可没想到刚到的第一天,他就在屋外坐了一天

“因为我们70年代参加工作的时候,小脚特别多,缠足的多,而且一到夏天那个气味就别提了。正好我赶上参加工作,还是热天的时候,那个气味真是熏脑袋,我三天没进那屋,就在大排椅背上一坐,进不去,熏脑袋。”

起先,王建生到了修脚室就是干点儿杂活儿,那个充满了难闻气味的工作室,他没有正经进去看过一眼。不过,坐在大堂里的王建生慢慢发现,那些进来时还是一瘸一拐的客人,出来时都眉开眼笑,修脚的工作,难道这么神奇?

“怎么改变的呢?因为过去有一个小布帘,白的挂半截,我们都是大排椅,正好往那儿一坐一看里边一览无余,都能看得清楚。就有一个中年妇女领了个小女孩,一瘸一拐的进来了。刚到门口小女孩不进去,就哭哭咧咧的。正好从我旁边过,我坐大排椅上,走,进去没事。就进去了。等到泡完脚正好我师傅刘振英 问小朋友,就哭当时,一看是甲沟炎,因为剪指甲不当甲沟发炎了。没事啊,不疼,我给你看看。一边哄着一边看。就拿轻刀一劈,把小孩指甲一挑,拿条刀一挑出来了,小孩可能疼一下,啊还没啊到底呢,还疼不疼?小孩鼻涕就出来了,笑了,不疼了。我说这挺神奇的。我就自由自主地起来我就进去了。”

按照王建生自己的话讲,等到想学了,身上哪儿哪儿都带着一股劲儿。

当时,清华池只有他一位学徒,师傅有五六位。所以只要他有需求,每位师傅都会教他。后来,王建生正式拜传统修脚术第三代传承人杜德顺和刘振英为师,成了他俩的关门弟子。那时候,王建生每天的工作就是练习基本功。

“我们基本功都要先推手,比较手指有力,必须手指力之后才能捏住刀。指甲脚垫比较硬,比较有力,没力的话跑刀。刀子跑了,我们叫放电跑刀了,一下拉着客人了。必须要有力,还有削竹牌,推手削竹牌,这是我们的基本功。手指力、腕力,叫指腕工。我们还有一句话叫什么呀?吃刀要稳,清线看准。动作要轻,腕活灵敏。所谓清线,我们甭管修指甲修脚垫,指甲我们要修圆,滑、普。指甲我修完之后一摸特别圆滑,我不能拉手,对吧?脚垫我拿手指一捋平光净,修平要光要净,不能有毛茬儿。修完一穿袜子,刮袜子,那你就有问题了。那说明你的功夫没到家。”

(压混)到现在,王建生右手的指头上还都是磨出来的茧子,虎口处的一道伤疤,也是当初练习基本功时留下的痕迹。

王建生:我们这儿都要起泡起茧子,初练的时候,手指老这么磨,都要起泡的,拿刀的虎口都是拿刀子磨的。

在练习了大半年基本功后,王建生终于坐进了那间屋子,开始接活。在师傅的坐镇之下,王建生第一次给客人修脚就闯了祸。

“给一客人,当然生人不行,一般都是师傅的老主顾,熟了,小王,初次修脚给他修一修,就片脚垫。我看着挺厚的脚垫,当时的基本功可能还练得不扎实,真是一刀下去一下就见血了,那血蹭就出来了,当时我这个汗就下来了。就不知所措了,师傅在旁边看着呢。师傅过去拿手一按,说起来,起来他坐那儿一修,片完了,上点药,也没事了。完了跟客人说对不起啊,这是我徒弟,多包涵。客人说没事、没事,学徒嘛都经历过这个。我相信能干好,下次我还找你啊。听这话特别感动。就更坚定了我学修脚的信心了。”

渐渐地,王建生在清华池能独当一面了。1980年,他在北京市开展的技术大练兵活动中获得了北京市技术操作能手称号。每天接待的病人最多的时候能超过100人。但是,随着后来新型洗浴中心的迅速崛起,当时洗澡为主修脚为辅的清华池经营跌入谷底,修脚师傅只剩下五六个人,很多人都换行了。

“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咱们打破了大锅饭,很多像我们从事服务行业的都跳槽的。那时候当工人光荣,都调工厂去了。那个年代我思想也动摇过,八几年,82年83年84年那个年代都走了,就我们原来清华池一下走了十多个。肯定你在这其中你的思想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且那个年代我二十多岁了,搞对象也不好搞,所以思想也动摇过,但是还是坚定下来了没有走,因为从我师傅他们那个年代就是想把修治脚病这个行业发扬光大,成立一个脚病专科医院。我说有肛门科,有皮科,有外科等等,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脚病专科呢。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我一直就没有放弃这个行业,一直在坚守这个岗位。”

随着人们逐渐住进了高楼,公共浴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这澡能在家里洗,脚却不可能在家里修。修脚和足疗业务逐渐成了清华池的主心骨。为了能够传承技艺,适应时代的发展,有朝一日成立脚病专科,王建生专门买来医学专著,包括皮肤病学、药物学、卫生学等等,不懂就找专家讨教。他把修脚技术和医学理论相融合,开创脚病治疗新天地。

“修脚,跟咱们的针灸按摩堪称三大国术。但是针灸按摩都纳入了医学的范畴了,唯独修脚没有。但是修脚又是咱们中国特有的,外国没有的。可以说咱们这个行业本来有一只脚在医学门里,一只脚在外,我们弥补了医学方面的某些不足。你像治疗鸡眼猴子,一看就是冷冻。我们可以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等,灰指甲通过我们的治疗,治愈率在86%到88%的概率,相当不错了。”

男2:我都修了好多好多年了。开始不懂,医院治,拔指甲。麻烦您!

老顾客离开的时候,伸出双手与王建生握手告别,这是发自患者内心的尊重。正是这双手呵护了人们行走千里的双足,很多病人都会亲切的跟王建生喊,王大夫。

“过去来讲我们叫师傅,我学徒那会儿就叫师傅,没有叫大夫的。70年代,就叫师傅。老师傅好,可能现在叫大夫,人们更多的我们到医院叫大夫,这种思想的观念可能有很大的改变。不像我们70年代那么陈旧了。首先来讲患脚病的人群越来越多,只有他亲身感受到了我得脚病了到清华池,很简单的给我处理掉了。从他的思想内心观念他可能就会得到很大的延伸。对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其实现在对我们这个行业,人们比较尊重。而且学这个行业的人,群体越来越多。”

清华池修脚病传统技术.jpg

上一篇:【非遗动态】联合国文化艺术宫理事会主席王奇先生参观考察外研非遗馆

下一篇:【非遗动态】辽宁省友好经贸代表团抵达阿联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