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宫廷木雕3.jpg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中国木雕艺术分布极广,此衰彼兴,潮起潮落。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资源条件取材不一,工艺不同,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流派——北派木雕距今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话说一百多年前,马成文的太师爷、北派李氏雕刻的创始人——李祖光从河北来到关外,凭着木雕手艺在老沈阳城里扎下根,专为沈阳故宫制作各种木雕工艺品,形成了李氏传统宫廷雕刻工艺,包括室内外木质材料的雕刻,纯用手工操作,如大型建筑的群雕、家具、摆设等,一直被皇宫贵族所用。

李祖光的儿子李德清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并在沈阳北关财神庙旁边(今大北街)开办了一家大型木雕作坊,是清朝末年东三省唯一为宫廷服务的木雕作坊。由于李德清无儿无女,招收了大量学徒,这其中就有马成文的师傅闫玉仲、史建忠、徐永基等。

“闫玉仲闫师傅曾说过做木雕这行特别有讲究,要先学会做人再学艺,讲究一个‘干净’,做人就像雕木头一样,要精雕细琢,没到最后打磨,看不出(作品)好坏。”马成文说,学木雕是个很辛苦的活,要长时间浸泡其中,才能做出好东西。光是一个雕刻的选木方面就有许多讲究。木雕中的重头戏人物雕刻题材则选自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如张果老倒骑毛驴、姜太公钓鱼、苏武牧羊、二十四孝图……

上世纪初,李氏雕刻名噪一时,在民国时期专门承制张作霖大帅府和奉系军阀各家公馆的木器雕刻,当时,木雕生意特别好,需要木雕的地方特别多,除了有钱人家宅院需要,还有商铺、家具铺,甚至棺材铺。中街的老字号店铺,如内金生鞋店、吉顺丝房、天益堂药房都是“李氏雕刻”的“主道”。

继李德清后,闫玉仲、史建忠、徐永基等人也成为老沈阳木雕行业的知名手艺人。1956年公私合营,雕刻艺人们被分配到大东区第五美术社上班,用自己的手艺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令人难忘的是,闫玉仲以著名老艺人的身份,被选调到北京,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木雕工作。

为迎接新中国诞辰10周年,北京要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其中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人民大会堂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7.18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的建筑面积总和还多两万平方米。但故宫修建了十几年时间,而人民大会堂仅用了十个月就建成了。壮举的背后,像闫玉仲这样的优秀工匠功不可没。1962年,闫玉仲又参加了北京故宫的修缮工作。

1954年,抗美援朝期间,马成文的另一个师傅史建忠还被省里安排去朝鲜前线给志愿军做沙盘,

相比几个徒弟的命运,晚年的李德清就差了许多,1956年公私合营,李德清的作坊和传家工具都上交了,再加上年纪大不能工作,李德清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文革”期间,背负曾为旧军阀干活的罪名,李德清被批斗三天就离开人世,时年85岁。

无论如何,木雕行业在几代手艺人中还是传承下来,哪怕是在“文革”期间经历过暂时的沉寂。李氏木雕,从雕法上来讲,刀味、木味都注重自然形态,风格多样,形体生动。至今保存下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流淌着师门前辈们的智慧,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情感世界。

李氏宫廷木雕2.jpg

1954年出生的马成文与闫玉仲的二儿子是小学同学,当时学校组织同学之间互助学习,每天晚上,马成文就到闫家学习,闫玉仲的大儿子跟父亲学木雕,二儿子不感兴趣,而10岁的马成文却对木雕有着浓厚的兴趣。闲暇时马成文就整块小木板,自己在那刻。闫师傅看马成文对木雕感兴趣,就一点点的带着教他。1972年,终于把一整套木雕工具收集全后,18岁的马成文正式拜了师,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授,以及自己的刻苦琢磨,马成文终于掌握了李氏雕刻的多种技艺,并在省、市举办的各种博览会上,深受各界好评。

然而让马成文没想到的是,多少年过去了,当年辉煌的“北派李氏雕刻”,随着老艺人相继离世,最后坚守的同辈人中,只剩下他一个人。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家具充斥着市场,主要靠批量生产,而传统木雕家具处于略势,从价格和舒适度来比较,人们更倾向于柔软度,而且手工雕刻,费时费力。年轻人很难耐住寂寞,马成文的徒弟也越来越少了,前些年儿子马伊光和他学习木雕,令他心有安慰。

李氏宫廷木雕.jpg

上一篇:【传统技艺】 傅氏锡伯族刺绣(国家级)

下一篇:【非遗动态】美国洛杉矶埃尔蒙特市副市长带领好莱坞导演演员考察外研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