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道》是一部苗族婚姻史诗,也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盛行于施秉县杨柳、城关、甘溪、杨柳塘、双井等乡镇的苗族村寨。《刻道》在黄平、凯里等县流传也较为广泛。据史书记载,苗族“俗无文字”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乾隆《镇远府志》)。“刻木示信,犹存古风”(《贵州志略》)。从上述记载以及今天仍在广为传唱的《苗族开亲歌》的内容来看,“歌”当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为父系氏族之后的舅权时期。“刻道”开亲歌,记录了古代苗族婚姻的起源,反映了数千年苗族婚姻恋爱受舅权束缚的“制度”。

苗族认识到歌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为人处世、矛盾纠纷处置上的重要性,刻木以防止“久不唱歌忘记歌”。因为苗族婚姻嫁娶以及姑娘回门都在冬季,一年之中,唱“苗族开亲歌”的次数不多,刻之入棒后随时可以温习,临出门作客时,即可将其带在身上不易被人发现。苗族无文字,刻木以记事,在漫长五千年的历史中,当不止只有“刻道”以记婚姻之事,刻木以记事的内容应当很多。但奇怪的是众多的“示信”刻木,都未能随时代的发展而流传下来,惟独这根“歌棒”代代相传,保存完整,永唱不衰。

“刻道”是苗语音,指歌棒,意即刻木,又名“平道”,意为“把凭木”,是苗族歌手唱开亲歌时用以帮助记忆的歌棒。其长、短、方、圆、粗、细均无规定,以携带方便为准。歌棒除把柄外,皆分为九小格,三面刻有符号共27格,每格以简约的符号组成“刻木歌”各段的主要内容。

“刻道”歌篇幅长,有一万余行的歌词内容,一般歌手不容易从头到尾地全部背诵下来,因此,苗族先人就用刻木记事的形式,把苗族婚姻文化的发展、演变等级刻在一尺长左右长的木棍上。围绕歌棒,主要阐述了金扁家无力支付舅舅家苟重的聘礼,没有办法,只好把女儿金扁送到舅舅家三年整,充当一个没有丈夫的媳妇。后来,又被舅舅逼回娘家,舅舅向姑姑索取聘礼,否则,金扁姑娘终生不得外嫁,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姑舅表婚的历史轨迹和苗族婚姻文化。

“刻道”的主要符号如“△”“ニ”“三”“人”等几十种符号,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而且正面、侧面、斜面即使符号相同,代表的意思都各有区别。刻木的符号并不复杂,笔画以横、竖、叉为主,但每一格中的上下符号不能倒置,否则会错乱,造成问非所问,答非所答。“刻道”这根神奇的歌棒,虽然所刻的符号简单,但却是苗族歌手必读的一部“古书”。歌师传授时,不仅要教会唱苗语歌,还要教会认识这些“古字”。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着“官家识字的有九百九,没有哪个能把‘刻道’认得透”之说。因为它无所不包,包涵面极广,与已成书的族古歌均有涉及。如唱到用枫树刻木,便可牵扯到“开天辟地、栽枫香树”;唱到三百两银子,必然去唱“运金运银”、“跋山涉水”等。如果把开亲歌比作大路,那么“刻道”便是大路中的主道;如果把开亲歌比作大树,那么“刻道”便是其主干。因此歌手们往往把会不会唱“刻道”作为水准,去衡量歌师的高明程度。

“刻道”在嫁姑娘、接媳妇、媳妇回门时唱,主客各选两名歌手,一问一答。其唱法大致为三种:一种是从正面“平道”唱起,从第一格直线上升到第九格,再从侧面第一格唱到九格,然后从斜面第一格唱到九格;二种唱法,唱“平道”后,每一格都先唱正面然后从侧面到斜面,唱完一格再唱二格,如此类推上升到九格,再从九格依次往回唱;第三种唱法与第二种相反,从第九格唱起,倒转来唱难度很大,能掌握了这种唱法便能横唱顺唱,对答如流,得心应手。

一般的唱法是每小格之间三问三答共六次,即六首歌,一问刻的什么形状,二问刻在哪一面哪一格之间,三问刻的是什么内容,一问一答共需唱一百六十八首歌。每首歌无固定行数,问短答长,但一般十二行(句)左右。往往从“开亲说古”唱起,再加上歌手的即兴盘问,旁生枝节,故有“三天三夜也唱不完,少讲也有一万行”之说。“刻道”是《开亲歌》的主干,如同纲目,歌手熟悉了这根奇妙的歌棒,达到倒背如流,唱起《开亲歌》来方能撒得出去,收得拢来,运用自如。

“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较长、规模宏大的一路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内容,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来,成为独具特色和风格的诗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主人公的语言、行动、心理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形象生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为反抗姑舅表婚压迫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少女扁金的坚贞顽强形象。

“刻道”是苗族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古老的苗族刻木符号。“刻木”歌棒,基本为五言体的诗歌组成,主要叙述了苗族古老婚姻习俗。它不仅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对于认识和研究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婚姻习俗、社会历史、数学知识、语言文字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被社会学家以及历史学专家赞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

苗族《刻道》主要靠口头说唱方式来传承,之所以久唱不衰,依赖于苗族“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酒,饮酒歌必唱”。由于老艺人、老歌师的病故,传承的机会起来越少,有的村寨呈现断代局面。同时,受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青年人大多已不愿学本民族的歌。外出打工,歌师更没有机会传教,久而久之,会唱者渐少。


上一篇:【传统舞蹈】鼓龙鼓舞长衫龙(贵州苗岭山)省级

下一篇:【非遗动态】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成功举办"朝鲜族辣白菜、打糕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