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今年46岁的吴丽霞,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侯滩村人。上世纪60、70年代,因为村里人几乎家家的妇女都以草编为副业,所以,吴丽霞从小耳濡目染,在长辈们手把手地传授下,掌握了这门技艺。

“当时,县上有专门的草编厂,会定期到村里来统一收购草编制品,价格给的也高,就拿篮子来说,一个大的3块钱,小的一块七。而且,产品销路好,不仅销往甘肃周边市场,而且还出口到海外。”吴丽霞话语间无不透露出自豪。

改革开放初期,甘肃秦安一带妇女编织蔚然成风。晚上干完活,带完孩子,便点上油灯,坐在床头开始编织,以贴补家用。那个场景,真是“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织人”。妇女们的十指上下拨动着麦草、玉米皮,心手合一,轻重缓急,富有节奏,就像拨弄纤细的琴弦,抑扬顿挫的旋律从指尖铮铮传来。

吴丽霞继承了秦安草编精致轻巧、美观高雅、式样新颖、柔软挺括的艺术特点,编织手法娴熟,作品样式多样。心灵手巧的她很快成为了众多编织者中的佼佼者。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受党的富民政策感召,各地纷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彭阳县因为有着悠久的草编历史,草编技艺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趁着发展的东风,彭阳县在红河乡办起了全区唯一的一家草编厂。走出去,学习外面草编厂先进的经营理念;请进来,让草编高手手把手教授最新技艺。就这样,在两地学习交流中,1988年,18岁的吴丽霞作为外聘技术员,从甘肃秦安来到了宁夏固原,走进了红河草编厂。

“没想到,这一来就再也没有回去,现在的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彭阳人了。”吴丽霞笑着说。

原来,到红河草编厂第二年,吴丽霞就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很快成了家。随着女儿、儿子的降临,一家人沉浸在小日子的幸福中。可好景不长,随着红河草编厂的倒闭关门,吴丽霞失业了。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困境,她伤心过、失落过,但却从未放弃过。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身为母亲,她挺了过来。打零工、扫街道、当保姆……生活的重担,压在吴丽霞的肩头,但不论多辛苦、多忙碌,热爱草编的心始终未变。不能作为养家糊口的营生,那就作为生活唯一的爱好。看到什么自己喜欢的物件,吴丽霞都会抽时间鼓捣着编一编。要是碰见有热爱草编、想跟她学手艺的人,这可是吴丽霞最开心的事。因为,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再办一家彭阳草编厂,可依她目前的状况是很难实现的。

“虽然希望渺茫,但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有盼头。即使厂子办不了,我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门手艺传给更多的人。”吴丽霞坚定地说。

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吴丽霞近20年来,已经无偿教授了不下百人。在充满艰辛的生活道路上,她将草编技艺在彭阳土地上延续着、传承着。

记者随手拿起一个编织精美的果篮,仔细端详。看到记者饶有兴致,吴丽霞一下来了精神,手把手教我的同时,竟将草编工艺一股脑地道了出来。

“草编工艺从原料到成品程序复杂,首先要选用洁白光亮、粗细均匀、不易发脆的优质麦秆和细嫩、软而洁白的玉米皮。经过精洗、一次蒸白、编织、成形、二次蒸白、修整等十几道工序。”

“草编样式很多,有方形、圆形、菱形、月牙形等。品种更是随着人们生活发展变化的需要设计、制作,像桌垫、椅垫、茶垫、提篮、果盒、茶盘、女士手袋等。色彩可随心调配,白、黄、红、棕、绿、紫应有尽有……”

如今身为环卫工的吴丽霞,每天早出、晚归,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琢磨着改进草编技艺、乐此不疲地教授着学生。生活艰辛而忙碌,但她依然乐观。“来到彭阳,我很幸运。有了幸福的家庭、健康可爱的一对儿女,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我很知足。”

面对生活,吴丽霞没有被困难压倒;面对梦想,她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吴丽霞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充满阳光。

4b92f3efe5b064141f629758ee55605f.jpg


上一篇:【传统舞蹈】 小儿走马灯(浙江省)(省级)

下一篇:【传统舞蹈】 麒麟灯(浙江省)(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