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改革开放的开始,刚刚初中毕业的王金祥,在父亲王塑明的期盼与坚持下,放弃了喜爱的电器行业,子承父业,学做膏药。那时候是1984年,膏药厂在钱塘江江边滩涂上,夏天天气炎热,冬天寒风刺骨,厂里设备简单,只有三个铁锅,后来才逐渐搭起棚子,建起厂房,但依旧简陋。熬膏设备也极其简陋,熬膏药讲究膏药的老嫩程度,由于当时没有检测膏药老嫩程度的专门仪器,依靠的是王塑明师傅以身试药,他将膏药贴在身上的不同部位,根据吸收程度凭借经验检测。王金祥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熬膏技艺,更学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奉献精神。这也是支撑他一直坚持制膏的动力所在。 历经时代变迁,厂址迁移,他一直默默坚守在熬膏最前沿。兜兜转转,2001年,因企业发展需求,王金祥回到朱养心本部,开始了熬膏和教学授徒的人生历程。熬制黑膏药是件又脏又累的活,可不论工作如何繁重,他都能把全部热情溶入到熬膏炉中去。从小学徒到大师傅,他始终是朱养心熬膏第一把勺。 2、传的经历。熬膏是件又累又脏的活,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眼看着熬膏技艺后继无人,王师傅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这样的状态的,近年来,朱养心企业内部建立了“师傅带徒弟”机制,逐步培养年轻、高素质的制膏师傅。王金祥在从业30多年来已经带过很多的徒弟。例如:凌国兴、邓浩、詹诗盛等等。詹诗盛在进入朱养心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膏药,熬膏之类的。在刚进熬膏车间的时候,王师傅一步步教导他,从熬膏设备的每个小部件到熬膏的流程。刚开始王师傅会从最简单的事情让他一步步做起。脱膏时纠正他手的姿势,编织袋如何绑结;出料时怎么推锅子不会使膏药溅在身上,防止烫伤;捞药渣时如何把底部和过滤器中的药渣全部清干净;炼油时如何通过控制加热开关,靠夹套的温度使得油温慢慢升高,从而控制釜内的温度;下丹时如何用下丹勺使得的红丹均匀,不会结块;下完丹后通过膏药在水中的粘手程度,来判断膏药老嫩软硬程度做一个初步的软化点的判断。王师傅把自己所知道的理论知识和多年来的经验所得都交给徒弟们。王师傅在工作中从不喊累,坚持服从公司安排,获得集团的“十佳员工”“劳动模范”。 徒弟们从王师傅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他精湛的熬膏技艺,学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奉献精神。师傅带徒成为一种纽带,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凝聚成事业的传承者、生活的互助者。无论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王师傅的辛勤指导和教诲,激励徒弟们爱岗敬业、徒弟以师傅为荣,师傅以徒弟为耀。 

上一篇:【传统医药】张同泰道地药材文化(杭州市)(省级)传承人:高国强

下一篇:【传统技艺】青溪龙砚制作技艺(杭州市)(省级)传承人:洪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