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下辖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在厦门市的一些沿海村落有举行送王船的仪式,其中以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海沧区钟山村和湖里区钟宅村三个地方的规模较大。

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

送王船这一民间信仰具有以下一些主要价值:

1、送王船仪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信仰习俗由于历史悠久,信众数以万计,且长盛不衰。

2、送王船仪式是大陆同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人缘关系创造了神缘关系,而神缘关系又密切了人缘关系,对于王爷的崇拜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探亲,寻根谒祖和进香朝拜的“根”之一,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如同安本地的王爷信仰,明清时期也随移民入台,同样成为入台同安先民开发宝岛的精神支柱。闽台两地的地缘、血缘、神缘纽带如此紧密,对增进两岸乡谊、促进和平统一、推进同安经济建设,实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的表现。

3、一定程度上送王船仪式对社会起着安定和谐的作用。王爷崇拜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其信仰中,主要内容多以匡扶正义、赏善罚恶等道德观为主旨,祭祀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些都是对百姓有好处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4、王爷的慈济精神。这点在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吕厝华藏庵内有一百二十八支内科药签,外科有三十二支,放于庙内任信众病者自由求取。同时吕厝华藏庵的问事签诗是按八八六十四卦而编的,每卦配一首意义深远而又通俗易懂的七言诗也是一个典故,能起到以古为镜,教之于人,明辨是非,挖掘人性的真、善、美,为当今治安起到辅助的作用。

5、送王船仪式是一个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其祭祀仪式及活动期间的文娱表演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果能做好宣传,定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送王船仪式在上世纪50年代因“破除迷信”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被取缔,完全处于销声匿迹的境地。而现在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对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这一祭祀仪式已经可以公开举行,而且规模颇大。但是举行这一仪式的都是农村,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这一传统仪式还是面临消亡的危险。再加上懂得这个仪式原始风貌的老人逐渐过世,仪式中一些传统技艺后继无人,送王船仪式的简化或变异也在所难免,因此还是需要进行保护、发掘和整理,以真正回复其原生态面貌。

同安吕厝的送王船习俗,自1408年起,每四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辰、申年的正月初四潮满前,数万信众都在海边恭迎王爷回华藏庵就任,同年十月底择吉日欢送上届王爷离任,也就是送王和送王船活动,信众均在十万人次左右。1966年,庙被毁,但活动仍在偷偷举行(信众少、仪式简单)。1980年在新加坡侨胞的敦促和资助下复建华藏庵,也隆重举行各种活动。在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指导下,2008年的送王民俗活动提升为“同安吕厝送王船民俗文化节”,通过迎王踩街、颂典礼仪、阵头表演、戏艺展演,将送王船办成集朝拜、民间技艺表演,非遗展示的民俗文化节。2010年同安吕厝华藏庵被福建省定为闽台王爷文化交流试点单位,又是厦门市首批市级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

目前,同安吕厝华藏庵的分炉位近200个,遍及闽南各地,这些分炉位在新的王爷就任后,在不同的月令(十月送王前)组织辇队、鼓乐队、戏班队等前来华藏庵请“代天巡狩”香火或香炉(俗称请火)回梓奉敬,并于同年十月(送王前)以更隆重的仪式把旧王香火恭送回华藏庵,以期随旧王爷离任。

同安吕厝华藏庵为了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台送王船”打造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构筑闽台王爷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传承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规划建设32000平方米(48亩)与环东海域之滨海新城区相媲美的文化中心广场,已得到了镇、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同时建设一幢占地400平方米的四层楼房,一楼的一半为影视厅,另一半为药膳堂(为华藏庵药签专供);二楼为展示厅,四周图片展,中央是大沙盘(供香客与游客参观);三楼为接待室与办公室,四楼为多功能活动室。


上一篇:【传统音乐】南音(厦门市)传承人:陈美瑜

下一篇:【非遗故事汇】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