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境内各名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以传统手工技艺广泛渗透于世代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如刺绣、剪纸、织棉、制瓷等,其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尊重。然而,人们又知不知道人参也有一项传统手工艺?那就是“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

 

人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药材,素有“百草之王”之美誉。而集安是边条参发源地,被誉为“参茸故里”。集安边条参源于西汉,名于晋梁,繁于明清,它是古代辽东人参的正宗产地。

 

建国初期,经国家林业技术专家考证,集安边条参栽培术始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到明万历年间(1573年)已形成小规模栽植。到清道光20年(1840年)边条参的种植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独有的栽培技艺。由于当时的种参之风愈演愈烈,致使清廷不得不以保护圣祖发祥地为名对集安实施长期的封禁政策,这期间集安人的种参行为由公开转为秘密,直至清光绪28年(1902年)集安划归盛京辑安县方解除禁令,边条参的栽培也不断沿袭。

 

新开河参是世界上唯一进行两次移栽,两次修根整形人参,培植技术举世无双。在栽培上采用“顺山倒置”及“两倒制”的栽培技艺,使其在外部形态和内在品质上都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产的人参。

 

“顺山倒置”栽培就是依据集安特有地貌、地势特征,将人参种栽顺山体方向芦头朝下倒放栽培。这样的栽培方式,能使山体岩石反应上来的气流与顺山而下的气流交互作用,充分激活人参的生长因子,并使人参因下须整形而形成的伤口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愈合。“两倒制”栽培技艺是通过两次下须整形和两次倒栽,最大程度利用人参的“返须”和“脱落根”生长习性,使集安边条人参固有的优美形态得以形成,人参皂苷等其他有效成分得到充分淀积,加之采用独特的蒸参、晾晒、干燥、压制、成型等上百道工艺流程,最大限度保留了人参的有效成分,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其原生态特征。这就形成了集安人参优于其他地区人参的优良特性,确保收货的鲜参总长高达15厘米以上,参龄在6年以上方能作货。

 

建国以来,集安边条参的栽培逐渐发展,时至今日,它那独特的“两倒制”种植种苗的栽培技艺已形成了集安一项传统的特色产业,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7年“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被列为“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原是成立于1981年的“集安新开河有限公司”,于2009年被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重组)将这一项技艺传承至今,“新开河”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获此虚荣的人参企业。


上一篇:【传统技艺】葛兰石狮艺术(重庆市)传承人:叶云茂

下一篇:【传统音乐】龙孔吹打(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