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戏》发祥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流传于我国黄河流域及甘肃、青海等地的民间小戏,它取材于元朝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具有元杂剧的风格特点,唱腔属联腔体。1870年,对元曲颇有研究的“甘肃白银大川渡举人”张海润(字晓霞)入国子监期间,为活跃家乡文化,丰富民间娱乐,研读《西厢记》及其他戏曲作品,并以此为鉴,大胆创新,移风易俗,集民歌,搜古调,唱地傩,闹丰年,精心研读,创作编写出了二十七种西厢调和八齣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小曲。该曲分为《游寺》《借庙》《酬韵》《请宴》《传简》《递简》《越墙》和《拷红》八个部分,共5000余字,配曲调近30阙。1875年该曲在甘肃白银大川渡首次登台演出,深受当地及地方文化人士的赞扬,从而好评如潮,一炮打响。以至于从清光绪初年到民国前夕的三十多年间,出现了“每至春节,排演乡傩,以闹丰年”的局面。后经高映珠等当地艺人的完善传承,使《曲子戏》得以发展流传。直到解放前夕,曲子戏(西厢调小曲)还盛行于今白银水川黄河两岸和甘、宁、青等地区,深受人们喜爱。

作为白银地区民间一度繁荣的地方戏曲,大川渡《曲子戏》已经在民间流传了近130余年,至今逢年过节,民间仍有小规模演出。有研究表明,尽管在内容上有所演变,增加了民间的创新内容,但在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的基础上,仍保留有大川渡《曲子戏》中的曲子词和曲调,这使得元曲文化的余脉在民间以延续。《曲子戏》小曲创作于最高学府国子监,生长于黄河两岸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学院派创作风格,地方性演唱特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上一篇:【民间舞蹈】五穷鼔(白银市)(省级)

下一篇:【民间舞蹈 】腰鼓(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