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是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张康和创作编导、演绎成为现今地方社火形式。

张康和,是张晓霞之三子,学名耀枢,字贵奇,得前清把总之职。后居乡务农,长于武术。

张康和乡居期间,正值民国初元,条城对河两岸经济商贸、文化艺术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阶段。当时南北民来商往,主要靠羊皮筏子和木船摆渡。然黄河动辄暴涨,给水上交通带来诸多安全隐患。但为顺应时需和养家糊口,大川渡一带青壮年男子又不得不以黄河为依托,以羊皮筏子和木船为载体,纷纷干起大河划渡的行当。一时之间,大河上下皮筏飞渡,古渡口上木船穿梭,远近商贾云集,南北货物聚散,有力地推动了对河两岸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鉴于水情的枯涨无常和给诸多排(筏)子手及乘客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困扰,张康和在反复观察和演习后发现,不少人劈风斩浪的本领和技法不过硬或不科学,很难应付黄河浪涛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险情,便将武学中一系列御敌招式要领和水手现成的动作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水船”搬到陆地上,玩起了“旱船”的把戏。他在成套的“旱船”划渡“教授”中,把一环又一环水路中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一条一条演绎成活灵活现可视可见且可试手即得的动作技法,不仅于艺娱之中潜移默化为广大水手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科普示范”课,而且还为乡民创设了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娱乐形式。这一独具黄河特色的“旱船”艺术,曾作为条城民间一系列社火节目的代表作和龙头戏而驰誉遐迩。民国时期、解放前后乃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非常盛行。每至元宵节,无“旱船”出航领队就等于没办社火。渐后,由于本地黄河渡口机动铁船的出现和吊桥、硬桥的相继落成,羊皮筏子和木船已成为历史的记忆。“旱船”艺术亦遂被人们淡忘。且“领船”人和“船姑娘”除个别“老船家”外,已后继乏人。


上一篇:【传统美术】剪纸、荷包、刺绣(白银市)(市级)

下一篇:【民间舞蹈】五穷鼔(白银市)(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