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UIABACGAAgp4PwuQUoiYXlnQMwgBI4wA0!600x600.jpg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龙也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根据历史资料推断,常德龙灯可能起源于唐代,最初为草把龙、其后有板凳龙、长龙、老龙、幼龙、鳌龙。

  武陵区舞龙艺人邱建民组建的舞龙队伍,曾参加过亚划赛、中国中西部糖酒展销会、常德魅力城市宣传片等活动。据邱建民介绍,解放前最出名的是韩家屋场的舞龙队。二十世纪前期,当时的常德地区为提高常德的舞龙艺术,还曾从安化请来两个师傅传授舞龙、舞狮技艺。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及丰收年,民间艺人都会举行舞龙灯舞狮子的活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武陵区(常德城区)各社区文艺爱好者陆续组建业余文艺团队,有健身舞发展到演出地方民间文艺节目,舞龙队伍相继建成。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统计,武陵区现有舞龙队伍14支,其中男子龙队6支,女子龙队8支。武陵区的女子龙队超过男子龙队,是武陵区舞龙艺术的一大特色。

武陵区舞龙队龙的来源有两种,一是买,二是自己做。自己做的龙有两个样式,有9节的,有13节的,长为16米或21米每一节用竹篾扎一个笼子,直径60——70公分,笼子下面接一根木把(也有接竹把的)。蒙龙身的布皆为彩色绸缎。其形象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火龙”、“青龙”。“白龙”、“黄龙”。每节内能燃烧蜡烛(或用干电池的灯泡)的称“龙灯”,一般晚上表演是才用。做得比较高级的龙能从嘴里或眼睛里喷火、喷水。

  武陵区的龙有雄雌之分,舞龙时由一人持绣球导引逗弄,雄雌两条龙同时追逐扑咬。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恭喜发财”、“双龙有喜”等动作或造型。

  武陵区的舞龙表演一般在春节期间或其他有重大工程动工或竣工,重大喜事庆典等。


上一篇:【民间舞蹈 】车儿灯(常德市)

下一篇:【曲艺】大川渡《西厢调》小曲(白银市)(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