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UIABACGAAgkpHwuQUo77DeuAIwtRs4sRM!600x600.jpg

 《陈二郎的故事》是常德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和审美观,创作出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陈二郎的故事在常德一带各区县市都有流传,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德市民间文学普查的资料汇编分析、现常德市所属各区县市都有陈二郎的故事选载,尤以武陵区为多。沅水流域上游的龙山、永顺、保靖等县市亦发现有陈二郎的故事在流传,根据故事的内容推理陈二郎的故事当起源于明朝中叶,以后由人们不断丰富和完善。

  据说,陈二郎出生于明朝中叶,从小跟着父亲来到武陵城。从来没有进过武陵城的陈二郎对父亲说:爹爹,莫看你到城里做生意,我从来没有去过,但城里的认识我的人比认识你的人多!父亲不以为然地说:你从来都没进过城,人家怎么会认识你呢?

  见父亲不信,陈二郎也懒得和父亲多说,随父亲进了城。进城不久,父亲就听身旁的人交头接耳地传说:陈二郎进城了!陈二郎进城了!

  父亲很是纳闷:我儿子才来,人们怎么都认识他?来到店铺,陈二郎笑着问父亲:怎么样、认识我的人多不多?父亲奇怪地说:是啊,他们怎么都认识你?

陈二郎笑嘻嘻地从父亲背上扯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陈二郎进城了!

  看着自己这个聪明顽皮的儿子,父亲哑然失笑。

  从此声名鹊起的陈二郎,成了武陵城内家喻户晓的名人。有一天,陈二郎和几个同学来到下南门河边,正好河边有一棵枯树,他们几个就脱哒衣服,一个个扑通扑通跳下了水,正游得高兴,岸上有一位学台路过,见枯树上挂着很多衣服,便脱口念出“千年枯树当衣架”,陈二郎在江中听到后顺口应道“万里沅江当澡盆。”    

  学台大人回京后,把在常德遇到陈二郎的经过,告诉了当朝太师佘大人,太师决定亲自来武陵,会会陈二郎……太师遇到一个老头,用手指了指德山宝塔,说:宝塔尖尖,四面八方六角。老头摇了几下手就走了。陈二郎大笑着说道:对得好对得好:佛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乡试中陈二郎考取了秀才,在常德名气大得很,凡来常德当知府的,首先都要拜会陈二郎。有一次。有个知府不信邪,他愿意调到常德当知府,船到下南门,靠不了岸,原来是陈二郎派两个人在水中打桩,陈二郎出了个对子:水内进桩,进一截留一截。知府难住了,只好烧香拜佛,正好起了一阵好大的风,香只燃了一边。知府一下惊醒了,对道:风前然烛,燃半边熄半边。

  陈二郎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显示了常德人民的豁达、开朗、幽默的品质。自诞生以来用本土语言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人们口中的陈二郎,机智恢谐、疾恶如仇而又玩世不恭。从他的身上,不仅折射出人们托物寓意的潜意识表现,凸显了群体智慧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沅水流域的社会状况、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娱乐方式不断改变。原来人们常常光顾,可以大摆龙门阵的茶馆已荡然无存。加之原来能够说出陈二郎故事的老人大多相继去世,从事口头文学传承、研究的人员大幅萎缩,使得陈二郎故事的传承传播,处于濒危的状况。

  为了继承和弘扬武陵区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保护濒临灭绝的民间口头文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武陵区借助于三集成工作,通过各乡街文化站辅导员,从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和东江、东郊、护城、德山等各乡,采集了大量“陈二郎的故事”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出陈二郎的故事31篇; 在本世纪初,又在《常德人文连环画》中编纂绘画10篇;2012年,在《走进武陵》中收集30篇。武陵区文化部门编印了《陈二郎故事课外阅读》,发放给小学的学生,并在社区和相关茶楼,设立《陈二郎的故事》传承所和传承基地。


上一篇:【曲艺】常德渔鼓(常德市)传承人:刘孟春

下一篇:【民间文学】陈二郎的故事(常德市)传承人:孙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