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顾名思义是原古祖先用来在春初为活地脉而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的一项民间活动,它具有祭祀之义。“社”字由“示”和“土”组成,表示“祭土”“火”从社火的排练和演出都要放火,名曰演员煨火,实则以火而祭之,由此称之谓社火。
  甘州社火是一项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历史悠久名目繁多,具体起源时间无详细的记载。由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它随着各社会阶段的演变,使不少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均走进了社火之中。
  甘州社火从排练到结束均要放火、煨火,这是社火的首要之事。原传,社火腊月十五以后排练,在排练时由社火的领导,俗称老者拿来麦草在排练场地中央放火,并焚香、化表、燃腊,将黄表点燃先将演员表疗,再将社火道具进行表疗,方可排练,腊月二十三日社火队伍全部穿戴、化装进行彩排,在村庄主要部落、要道进行,俗称“扫街”,完备之后在排练原地卸装,所有参加人员均围火而转,由老者宣布停练。准备过春节。次年正月初八社火便可进行,俗称“装身子”。“装身子”仍然由老者放火、煨火,不过这次放火不同于排练时,这次则在表演场地的中央和东、西、南、北方都要放火,谓之五方大祭(吉)。社火队伍所到之地都要燃火迎接,待社火队伍过火堆之后,便鸣炮,表示欢迎,社火在表演地由接待者化表、焚香,燃腊,而后才可进行表演。在表演完备后仍由接待者在社火队伍走出表演场地后要放火,谓之“谢火”。
  社火于年前腊月十五开始排练至腊月二十三停练,次年正月初八开始演出至正月十五,不同的是:其它时间是白天演出,而正月十五是在晚上进行,名曰:闹花灯、闹元霄,正月十六日则由老者宣布停演休息,二月初二再进行表演,名曰:闹土地。这一天表演完备后,其队伍在排练地仍由老者放火,所有演员、道具都要以火相烤,然后便将全部道具进行火焚,如,鼓锤、膏药子、正、副鼓子的冠花,扫天弹子等所有的标花、化装品进行焚烧,由老者再次华表、焚香、燃腊,用酒沿排练地祭洒。名曰:“谢身子”。社火的整个程序为:排练、表演、谢身,每个程序要有火,谓之社火。
  完整的甘州社火队伍有一百零八人组成:膏药匠1人、毛胡郎1人,扇鼓四人。棒锤有两种:一种是五方福代表“儒家”一种是扇鼓,代表“道家”。棒锤4人,正鼓4人,毛鼓4人,花丫头4人,扫天掸4人,抽花4人,大头和尚1个,柳翠1人,狮子3人,蛮汉1人,蛮婆1人,大鼓3人,道锣3人,小锣1人,书童2人,锁呐2人,八仙马8人,高跷15人,旗队36人。
  甘州社火的形式为四种:大场子,小场子,作场子,地场子,其中大场子由膏药领队,毛胡郎伴随,四棒捶,八鼓,四花,扫天掸,花丫头手持钢锣,用小马刀敲击,抽花,蛮汉蛮婆,书童跳场表演。它表演的花样顺序为:跑四门,摆龙门,穿花,盘缠儿,五朵梅花,铁绳捶子,卷旋风,胡芦艺,一盏灯,二盏灯,单靠,双靠,半个城,单不换,双换,双鞭子,拜观音,上四门,下四门,银锭子,牛眼睛,绕八字,蛇蜕皮,四个大式,这时大头和尚与柳翠二人从不同方向做些斗趣的动作:如和观众戏斗,大头和尚戏斗女观众,柳翠戏斗男观众,大头和尚和柳翠相遇后相戏。大场完备后继而是作场子。作场子的顺序是:“耍狮子”“武术表演”“跑旱船”“斗牛”“赶驴”“杂耍”“大头和尚和柳翠”的典故表演。作场之后是“小场子”,主要是高跷的进出场技能表演,唱小曲子,打绞儿。“小场”之后,则是“地场子”地场子主要是“太平车”表演和民间戏剧,曲艺表演。
  甘州社火中主要使用的乐器和道具是:大、小锣、大鼓、三弦、中音板胡、二胡、四胡、锁呐、拨郎鼓,膏药网子,鸡毛掸,狮子、鼓子、棒捶,书箱、高跷等。
  甘州社火的表演还具有一定的要求、规则和习俗:如表演时力求认真,动作和步伐要利落,道具使用要正确,不敷衍,唱艺要精练,腔调要逼真,队伍要整齐一致,旗帜要立正,不东倒西歪。表演前出门时要精神饱满,鼓乐要响亮,沿街过巷时应跳跃,不许无精打采。本社火队在途中若遇到其他社火队要相互接送,不得避道。演出归家时应在出队地点再次敲响锣鼓做短暂跳跃,而后就地卸装,不得容装回家等。
  在表演形式上,甘州社火最大的特点是在表演时,主要陪衬是舞狮、耍龙、“跑驴”、“铁芯子”、“斗牛”、太平东,大头和尚和柳翠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经久不衰的甘州社火是生活在甘州这块热土上的一代代人民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本土魅力的本土化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是研究音乐、历史、民族、民俗、语言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在研究丝绸之路乐曲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传统美术】甘州刺绣(张掖市)

下一篇:【民间音乐】甘州小调(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