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曲子戏在平凉七县区都十分流行,其名称因地而异,有“地摊子”、“弦子腔”、“刨土坑”、“老调咣咣”等。华亭曲子戏是其中优秀者之一。

小曲子戏与眉户出于同宗,并非同类。由于各自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方言语音不同,就产生了“同曲不同调”、所用曲牌或“你有我无”、或“我有你无”。有些旋律相似,名称不同。小曲子戏剧末唱词中“自报剧名”在眉户剧里就没有。

小曲子戏源于何时,尚难确定。据史载,小曲子戏中常用的《西凉调》,是盛唐时期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的;小曲子戏中使用的许多曲牌在宋词、元曲中亦有出现。初步推断小曲子戏在唐宋时已形成曲艺、清唱剧的雏形,后来逐渐吸纳元明杂剧的曲牌、词令、民歌小调和表演方式,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间小戏,清末至民国期间,达到鼎盛期。

小曲子戏剧目据杨柳所著《平凉小曲子戏剧种志》(西北大学出版社)记载,从已到手的资料看,经他手得到保存的剧目有116出(折)。其中有正剧、喜剧、悲剧之分;在表现内容上有表现封建伦理道德的、表现传奇故事的、表现日常生活的、表现爱情内容的、表现人鬼人妖姻缘的、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基本上大部分得到保存记载。失传的只有少数剧目。

这些剧目很大一部分是民间艺人根据发生在本地的历史、生活故事创编的。清.闲斋氏所著《夜谭随录.米芗老》中,记载了“康熙年间,陕甘总督王辅臣叛乱时,所过,掳掠得妇女,不问其年之老少,貌之艳丑,悉贮布囊中,四金一囊,听人收买。老翁购得一年少美女,少年购得一六旬老妇,不意间同歇一店……老翁约少年酒店同饮,……女子掩面泣,老妇诘其由,女曰:“奴平凉人,姓葛氏,年十七矣。父母兄弟皆被贼杀。(老妇与女子)换衣易居,后各得其所。”的故事。后来有人将此编成戏,在秦陇中皆演。它就是《老换少》。此外,在好多剧目中都出现了本地的地名人名。使其更具地方特色,被群众所喜爱。

小曲子戏剧目大多数都是小折戏,全靠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最早的手抄本当属崇信县侯家老庄侯兆银保存的他祖父的手抄本。虽已破损不堪,但“平邑(平凉)大潘庄潘怀仁教,民国元年(1910)冬月二十日廪生侯成章沐浴手书”的字样仍清晰可见。静宁县也保存着一些古老的小曲子剧本。

在长期演出中,由于场地关系不挂戏牌,观众到场先后不齐,逐渐形成了以《前月调》《背宫》开始,以《后月调》收场。并在最后一句中唱“这才是* * *(剧名)万古流传”自报剧名。

小曲子戏的角色行当主要为“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他角色杂附其中。

演出场所因地制宜,田间地头、广场庭院皆可。

服装道具因陋就简,以鞭代马、以鼓代磨、一桌两椅即是厅堂、卧床、龙座。公案等等。

演出中,至今还有许多剧目保留着清唱、坐唱、和一唱到底的曲艺、清唱剧形式。充分体现出“重唱轻表”的特色。当然也有唱、白、表演很有特色的剧目。如《顶灯》。在唱、表中夹杂高难度动作。

灵活轻便的演出条件和箱具行头,是曲子戏能扎根民间千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春节期间,几乎每个乡镇村寨都有小曲子戏的身影。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有名气的班社和艺人。

据《平凉小曲子戏剧种志》(杨柳著)载:截止2012年,平凉市境内小曲子戏班社经常活动的有145个左右。著名艺人中很多人都有动人的传说:

陈秃子—— — 崇信县大麦沟人。他学弦子腔大约在 1877 年左右,在光诸十年(1884 年)前后又把弦子腔分别传入白羊洼、张湾一带。陈秃子从小学得一手绝活——弹三弦子,又特别娴熟弦子腔中的各种曲调。当时为崇信弦子腔的发展、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罗占魁—— — 崇信县城西街民间艺人。1953 年在演弦子腔时发明了将多个手电简的小灯泡分布在头上,演唱时接通电池线,用手暗中操作,头上灯泡时亮时灭,当时轰动特别大。

岳秋霞—— — 崇信大麦沟人,女。为崇信县历史上民间艺术方面一个著名人物。她从小酷爱三弦子,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弦子腔中的各种曲调,1927 年嫁到马新庄,其丈夫马宗会吹笛子,二人很快组建了马新庄弦子腔队。在当地传播开了弦子腔演唱活动。每当他们演出时,好多人从几十里路上赶来观看女人弹三弦。一睹为快。

李杜—— (1894—— — 1968)庄浪县南湖南门村人。家贫,以卖小吃为生。民国初年,来水洛城,投肖师饭馆(陕西人)学徒,求师学艺唱迷胡。学会曲调70 余种。后回到南湖,白天卖吃食,晚上聚人唱迷胡。热情传授,吸引听众。李杜演出,声调清脆,舞姿洒落,插科打诨,妙趣横生。群众喜为观看。

王天祥—— — 崇信县白羊洼演唱弦子腔第二代传承人。学得认真,很快就能演出许多剧目。特别是他在《六瓶花》里扮演的媒婆,演得活灵活现,剧中风摆柳的六种走步,更是一绝。1939 年正月他们到崇信县南区演出,一直演到古历三月三才返回家来。后来,他又将白家洼社的弦子腔传到马新新庄、闫家湾、吴家湾等地,1980 年去世后风摆柳的六种程式走步失传。

马天明—— — 崇信县黄寨乡马寨村人,能拉板胡,兼演唱。在生产队改土时因塌方一腿受伤截肢,终生未娶。在黄寨塬一带演唱弦子腔很有影响。会唱很多的曲牌,在参与小曲子记录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多数曲牌和剧本皆出自他口。已故。

何珍—— — 华亭县策底乡八王沟人。生性好乐爱戏。赖以天赋,嗓亮相俊。练就一身表演小曲子的硬功夫。生丑净旦,唱念俱佳,尤工于旦行。 每到腊月就在家拢上旺火,煨上热炕,熬上酽茶,准备好烟叶子,厅房地上划上脚窝子,把村子里爱好小曲子的青年叫来传唱,夜夜必到鸡叫三更,日夜不倦。华亭县老一辈小曲子出名艺人,大多出于他的门下。若要忘了唱词或曲调,不用找他本人,只要找到他家老太婆、媳妇、女儿,准能解其难题。已故。

孟继孔—— — 华亭县张天河孟家庄人。据说是一个未成名的清末秀才。癖好小曲子艺术。本人不但领头演唱,擅长生角,还改编移植和整理了不少小曲子剧本。在华亭县小曲子的发展史上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人。已故。

沈建堂—— — 华亭县东华范家庄人。排行为大,当地人称“杖把子”。早年家宽族旺,粗识汉字。青年时酷爱秦腔,终日玩枪弄棍。只因嗓子沙哑,未能如愿。晚年,在村子里聚众耍社火唱小曲子。他把秦腔上的表演程式揉进了小曲子中,一时竟成了华亭城方圆附近的小曲子教练。以丑角戏最为拿手。已故。

侯建章—— — 崇信县黄寨乡侯家老庄人。擅长三弦乐器。技法熟练,音色圆润。平时一直倾心于三弦演奏的研习,走路也不忘在衣襟上练习弹拨动作。天长日久,衣襟右下角总是先烂。已故。

侯攀林—— — 崇信县黄花乡侯家老庄人。捏四页瓦最为有名。双手能捏四付四页瓦,不乱不掉,节奏有致,实为绝技。已故。

董振杰—— — 崆峒区柳湖村人。擅长演唱小曲子。嗓子洪亮,记得戏多。1952 年参加了平凉地区戏曲改革训练班的学习。1956 年参加了甘肃省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在《老换少》中饰店主人。得纪念章一枚。

么学礼—— — 崆峒区柳湖村人。擅长弹奏三弦。亦可演唱。1952 年参加了平凉地区戏曲改革训练班的学习。1956 年参加了甘肃省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在《老换少》一剧担任三弦伴奏。得纪念章一枚。

朱栋仓—— — 华亭西华人。戏曲理论家。早年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后在家劳动。改革开放后恢复公职,在县文化馆工作。对小曲子颇有研究,有专著问世。可熟悉、演唱当地小曲子。对华亭县小曲子历史、现状了解透彻。

华亭曲子戏以汭河为界,汭河以北区域仍保留曲子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汭河以南区域则吸收了收眉户剧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曲子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近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保护和传承方面成绩突出。创建了多个曲子传习所,举办多次培训。

先后有《平凉小曲子剧种志》(杨柳)、《华亭曲子戏》(朱平等编选)《崇信弦子腔》(马长春杨柳)《崇信县侯家老庄弦子腔》(侯兆银侯鹏辉)出版物问世。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曲子戏受到了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文化的渗透、信息网络、电视普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加上曲子戏传承人过世的或年事已高等诸多因素,小曲子戏日渐衰落,不容乐观。


在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演出《吿斧头(闹老爷)》

类别:传统戏剧类

保护等级:

国家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准文号:国发【2006】18号)

省 级(甘肃省人民政府2006年9月30日批准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准文号: 甘政发【2006】78号)

市 级(2007年6月5日平凉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1批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准文号: 平政发【2007】79号)

县 级(2007年7月4日华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批准文号华政发【2007】54号)


上一篇:【民俗】民间信俗(岷县青苗会)(甘肃省定西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音乐】华亭曲子戏(平凉市)(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