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峪关的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草。千百年来,它和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城遗址的墙缝中,在农户家里的屋顶上,在城市街道环卫工的手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随处可见,西北地区特有的植物--芨芨草。

文化形态
  走在嘉峪关的农村,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石缝中、河滩上、盐碱地,都会发现生长茂盛的芨芨草。芨芨草春长秋枯,是典型的野生多年生草本植被。它的根系和其他耐旱植被一样很发达,坚韧粗壮,有些长达数米。茎秆有织毛衣的竹签粗细,但长得长而坚硬,有些可高达两三米。芨芨草都是一丛一丛地生长,每一丛有上百根茎秆。叶子有些短小,大约几十厘米长,一厘米宽。当地人有一句口头禅,"这里的草三个根,这玩意(芨芨草)七个根,冻不死,干不死,烧不死,无处不在。牛也吃,羊也吃,大饥荒时人也吃。"芨芨草的适应性很强,能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生长,像当地的农民一样,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在古代,芨芨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用它来做盖房子的房席,可以搓绳子,扎扫帚,编筐蒌,编炕席,还可以做架子车的围栏,用途极其广泛。刚长出来的嫩草还可以喂牛羊,甚至可以人吃。

上一篇:【传统技艺】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制作工艺 (嘉峪关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嘉峪关芨芨草编扎工艺(嘉峪关市)传承人:鲁志海